发展时为环境留出空隙,蓝天白云就会常伴;交往时为宽容留条缝隙,谅解会化矛盾为乌有;生活中给自己留条缝隙,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给环境留片蓝天。

18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架珍妮纺织机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瓦特的蒸汽机,富尔顿的轮船,史蒂芬孙的机车……一项项工业发明为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与收益。嗅觉灵敏的资本家从中发现了商机,开始疯狂投资新兴工业。GDP与日俱增,财富滚滚而来,与之相伴的是环境却一落千丈。污浊的空气使大量的工人患病,浑浊的臭水令人掩鼻窒息,噪声污染使鸟儿行为失常……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那些对资本的疯狂追逐者,他们不顾一切地攫取财富,没有为环境留一丝缝隙。现今人们已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醒悟留出这一条缝,便能保住整片蓝天。

给他人留一份宽容。

康熙年间,尚书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据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他给家中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语,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惭愧,便主动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这样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乡里人称为“六尺巷”。“六尺巷”是人与人彼此礼让的缝隙,更是互相宽容的体现。

给灵魂留一丝宁静。

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被一贬再贬。面对复杂污浊的官场,他仍能吟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佳句。他保留了心中的那份宁静,潜心诗词、字画,终成北宋中期的文坛巨匠。在官场中能有这般洒脱,只因他给灵魂留了一丝宁静。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多留一条缝,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