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楷文

为什幺玩游戏容易上瘾?

到底是什幺东西让我们对游戏无法自拔?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就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使人着迷的心理机制,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实验。斯金纳把实验用的鸽子或小白鼠,关进一个叫做“斯金纳箱”的装置里,这里面有可以按压的金属杠杆和按钮,还有用于投放食物的食物槽。只要动物一碰杠杆或者按钮,食物就会掉到食物槽里。

实验中,一只饥饿的鸽子被放到这个实验装置里,鸽子东啄西啄时误打误撞碰到了按钮,结果鸽子最喜欢的玉米粒就蹦了出来。这下鸽子高兴了,突然意识到食物跟按钮之间好像存在着什幺联系,于是鸽子啄按钮的行为就开始显着增加。很快,鸽子就学会了它天生不可能会的一个行为——啄按钮。

之后,斯金纳把实验变成了鸽子啄按钮一定次数后,才能获得食物。鸽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居然学会了数数,啄三下按钮,就会有食物。再后来,斯金纳把鸽子啄按钮的次数改成随机的。这意味着,鸽子并不是每一次啄按钮都能获得食物,可能要啄两次、三次,甚至十次,才能得到食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鸽子开始疯狂啄按钮,根本停不下来。

你看,这是不是很像打游戏停不下来的孩子?随后,斯金纳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随机的奖励,能激起最强烈的行为反应。科学家后来又用猴子做了类似鸽子的实验,结果猴子和鸽子一样,都变得非常兴奋并且拼命按压能给出食物的杠杆。

科学家在这种状态下的猴子的大脑内,发现了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物质。多巴胺在动物的大脑中是专门用来奖励那些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行为的,比如吃到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找到了配偶,被群体认同和接纳,甚至当上猴王等。多巴胺会让动物生存繁衍的概率大大增加。

但科学家发现,猴子在疯狂按压杠杆并且没有吃到食物的情况下,大脑里的多巴胺仍然在大量分泌,这是为什幺呢?这说明,猴子开始对食物的出现产生了预期,而预期本身就能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大脑不但奖励你得到报酬,而且更要奖励你对报酬的预期,对于猴子来说,追求食物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而食物只不过是个附加的赠品。

我们在打游戏的过程中,跟猴子按杠杆的过程是一样的。因为在游戏中,有大量的随机奖励设置,不知道什幺时候就掉个很牛的装备,不知道在哪里突然就获得一大堆金币。不仅如此,游戏中还有积分、徽章、排行榜等随时给我们反馈,让我们能够看见在游戏中的成长和进步。同时,还有战队和社交,让我们能够一起去闯关,一起去冒险,在游戏中能够找到归属感。游戏里的这些设置,可是把我们大脑的多巴胺玩到极致了,玩起来能不上瘾吗?

回避伤害才是游戏成瘾的原因

斯金纳还有另一个实验。后来斯金纳在箱子底部通上了电,然后把通电的开关跟箱子里的杠杆相连接。然后,他把小白鼠放进箱子中,并给箱子通电。小白鼠在通电的笼子里被电得吱吱大叫,但偶然间按压到了杠杆,发现笼子断电了,一下就不痛苦了;过了一会儿,笼子重新通电,这次小白鼠赶紧去按压杠杆,笼子又断电了,又可以不痛苦了。结果,小白鼠就在恐惧中学会了“按压杠杆”。

如果我们把这一过程,类比到孩子打游戏的过程中来。孩子打游戏除了寻求随机获得的奖励之外,还有可能是想要回避一些痛苦。只要一打游戏,痛苦就减弱了,那幺孩子打游戏的行为就会显着增加,直到停不下来。

这里,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根据临床观察和研究,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有的孩子背负着家长的期待,天天被逼着学习;有的孩子的父母闹离婚,每天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有的孩子被父母长期忽略,不被关心,不被理解,不被支持,没有存在感;甚至有的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情感缺失,已经变得麻木,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和愤怒。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在生活社交上的压力,孩子的这些痛苦家长们都看见了吗?或许家长们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孩子喜欢什幺,也没教过孩子要玩什幺,怎幺玩。甚至这些家长自己都不知道怎幺玩,不懂得生活和快乐,把自己也活成了机器。

突然有一天,孩子接触到了游戏和网络,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痛苦和不如意,在这里都能暂时被缓解,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这些孩子在游戏世界里,能游刃有余地获得高分和好成绩,能在这里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能在游戏里交到朋友,感到自己不再孤独,这就大大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虑。这是孩子自我发展出的一套应对痛苦的方式。如果这时,家长再把孩子的游戏禁掉,就无异议把孩子逼上了绝路。

身为家长,该怎幺做?

第一,让孩子多跟同龄人玩。许多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缓解焦虑,需求支持,寻找自我价值,那幺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多跟同龄人玩,在同龄人的团体中获得支持和快乐,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家长不是简单告诉孩子“你要出去玩”就完了,你更要告诉孩子,要玩什幺,怎幺玩,怎幺跟一群人玩,怎幺玩得开心,玩得有意义。比如同样是旅行,带孩子“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点拍照”是一种玩法;把旅行搞成闯关游戏的方式,带孩子在博物馆或者历史文化景点探秘,也是一种玩法。这两种玩法,价值可差得太远了。

第二,管内容,不要管设备。家长没有必要一定要把手机等电子设备禁掉,而是要管理好孩子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所接触到的内容,并且控制好接触的时间、频率。不仅要杜绝含有暴力、色情的内容,而且要杜绝含有随机奖励的游戏或视频内容。特别在游戏中,会随机地给孩子代币奖励、装备奖励的,就更要警惕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类型的游戏比如沙盒类游戏,搭建类游戏,甚至像狼人杀等侦探类社交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社交是有益处的。

第三,家长自己要懂游戏。这里并不是说家长要对游戏“门儿清”,如果你不懂,至少可以去简单了解一下你的孩子在玩什幺。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非常生硬,这造成了孩子根本不愿意跟家长交流。如果你和孩子是在聊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进行了情感交流,只有当你跟孩子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有了良性的情感,孩子才可能听你的,否则无论你怎幺教育孩子,都会被孩子直接屏蔽的。

第四,给孩子一个稳定且充满爱的家。实际上,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跟自己的伴侣处理好关系。孩子最大的压力,其实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关系不好,那幺打游戏就会成为孩子回避痛苦的一种方式。反之,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他会感到很幸福,也没啥痛苦,那幺游戏对他而言也就没有什幺吸引力,仅是一个娱乐的工具而已。

第五,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游戏成瘾”的标签。孩子喜欢打游戏,打时间长一点,有沉迷的现象,这根本不是成瘾。所以家长也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孩子喜欢游戏很正常,了解游戏,接纳游戏,陪伴孩子,改变其实就会慢慢发生。■

(尹锋荐自《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