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文

正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式中餐味道,承载着美国华人百年来谋求生计的艰辛和努力。

我第一次接触美式中餐,大概是在六年前。那时刚去美国留学,当地的朋友说带我去吃中餐,让我体验一次家乡的味道。这让吃了两周美式食物的我激动不已,以为终于可以“吃顿好的”了。

这里的中餐馆和国内的餐馆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菜单上的菜品名称看上去有几分生疏——左宗棠鸡肉、甜辣鸡肉、芝麻鸡肉、酸甜鸡球……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叫法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点起。我点了一份湖南牛肉,心想和湖南风味的炒牛肉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结果吃的时候才发现,菜盘里虽然有辣椒,但更像是摆设,牛肉不但不辣还有酸酸甜甜的味道。这和传统中餐里牛肉的做法实在大相径庭。我又尝了尝当地朋友点的左宗棠鸡,酸甜味和我的湖南牛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带有美国特色的中餐口味。这种为适应当地口味而经历过多次调味的中餐,早已渗透进了千千万万美国家庭的生活里。虽然味道和传统中餐比起来并“不正宗”。但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原来中餐还可以走这样的路线,初次尝试美式中餐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拓荒”的广东人

美式中餐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的美国西海岸地区。时值美国淘金热时期,大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加州工作,为谋求传言中的宝藏和财富。这些华工大多来自广东地区,他们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向美国社会传播了带有广东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此,广东风味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总的来说,今天的美式中餐很大程度上由广东粤菜演变而来。这里还有个趣闻,说一位美国朋友到中国品尝各地风味的食物,惊奇地倍感陌生,称从未吃过这样的中国菜,唯独吃到粤菜时激动地表示,这是他熟悉的中国口味。

在美国,美式中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成为美国主流菜系之一。无论是在快节奏的大都市,还是在悠闲的乡间小镇,都可以看到美式中餐馆的身影。在美国的影视作品里,也常常有美式中餐“露脸”。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Sheldon),就是美式中餐的忠实粉丝。

中餐在美国素来以味美、量足而受年轻人青睐。我在美国上学时,学校附近就有一家美式中餐厅,每天一到饭点,生意极其火爆。我经常约同学来这里吃饭。选择吃中餐,是因为中餐热闹的就食环境更容易营造出轻松的交流气氛。无论是对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这种独特的交流气氛往往和味道融为一体,让美食超越了味觉,成了多感官交流信息的平台。

天平的倾斜

但对于许多近年来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美式中餐却不像原来那般受欢迎了。不同于美国人,留学生在中餐的选择上偏向于传统口味。伴随着赴美留学生数量的激增,一些美国城市里“正宗”口味的中国餐馆也迎来了上升期。

新兴的中餐馆多为新华人移民所开,他们对传统中国饮食口味的记忆尤为深刻,打造出来的餐饮形式也和国内流行的饮食文化类似,如奶茶、火锅、烧烤。这些在国内火爆的风味形式,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也逐渐流行开来,且备受中国留学生欢迎。我身边很多中国留学生朋友表示,传统中餐相对于美式中餐而言更有乡味,而饮食也常常是联结乡情最直接的介质。美式中餐,好似成了“昨日黄花”,来光顾的中国留学生日渐减少。许多人甚至对其嗤之以鼻,认为美式中餐破坏了传统中餐的文化,引导美国人错误地理解中国饮食文化。渐渐地,美式中餐馆竟然衍生出了只有美国人才去用餐的怪象。

尽管美式中餐在美国的乡镇地区还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一些国际化大都市里,影响力正越来越受时代的限制。如纽约、洛杉矶这些一线城市,美式中餐的市场正在慢慢被新兴的中餐馆蚕食。作为多数华人聚集的高包容度的大都市,它们接受新兴中餐馆的能力也往往比其他城市略胜一筹。加之近年来中国传统口味的受欢迎度也迎来了新高,一些美式中餐馆也改变风格,转变成了经营中国传统风味美食的餐厅。

在传统风味菜馆人气爆棚的影响下,一些美国人也认识到了美式中餐和传统中餐的区别,开始尝试传统的中餐口味。一些地方的小城镇甚至也慢慢冒出了一些新兴中餐馆。这些小镇一般有较多的华人居住,对传统中餐口味的需求量高。传统口味的阵营随着时间的发展,已隐隐在美国抓住了许多人的胃,阵营的天平似乎已稍稍向其倾斜。

或许美式中餐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对美国这百余年来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美式中餐的出现,也在美国餐饮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中餐在美国有了一席之地。正是这“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式中餐味道,承载了美国华人百年来谋求生计的艰辛和努力。菜肴之中,满是华人历史;奇异口味,尽是华人智慧。经历过文化的碰撞,历史的沉淀,美式中餐早已成为在美华人一个时代的印记。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中餐是家的味道,是对根的怀念,美式中餐是新奇的味道,是对中美文化交融的理解。没有美式中餐在美国这百余年来的打拼,就难有中餐在美国的痕迹和基础;没有传统中餐的及时切入,就难有中餐在美国回归其真实姿态的过程。两者在美国市场虽有此起彼伏的竞争之势,却也都是中华美食文化当今发扬光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