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女争锋

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她单凭手工零误差植入1144 根比绣花针还细的铅柱;指甲盖大小的元器件上,她娴熟地焊接头发丝般粗细的金属线……她,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技师潘玉华。

扎根精密焊接岗位28 载,潘玉华以烙铁为“绣针”,以锡丝为“绣线”,“绣出”一件又一件军工装备精品,保障了多项尖端军工装备的研发生产,被誉为“军工绣娘”。她说:“我的工作目标,是不让任何不合格产品从我手中流出。”

苦练硬工,深知责任在肩

潘玉华,1975年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的一个小山村。奶奶是远近闻名的蜀绣高手,潘玉华从小便向往着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绣娘。那时候,奶奶常说的一句话是:“绣花没什幺捷径,就是多多练习,熟能生巧。”

20 岁那年,潘玉华从职高毕业,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被分配在装配部的一个电装车间,从事微波集成制造的无线电装接手工焊接工作,成了一名真正的“绣娘”——只不过奶奶的绣花针是穿梭在锦缎上,而潘玉华的针是穿梭在一个个精密元器件上。

入职之初,潘玉华由师傅带着。在排列有序的电子产品内部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前,师傅谆谆教诲:“电子产品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一个真正好的电子产品,往往‘里子’比‘面子’更重要!”潘玉华听了,郑重地点点头。

不过知易行难,开始焊接元器件时,潘玉华还是不小心把它弄断了。师傅严厉地批评:“你知道这有多贵重吗?你一个月的工资也买不回来,做事情要专注。”

这事对潘玉华的触动很大,她想到了奶奶的绣品,告诫自己在工作中要像奶奶做蜀绣一样专注且坚定。于是,她白天由师傅带着,晚上自己加练,还用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二手元器件来练习。这样的生活看似无趣,潘玉华却在这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不断磨砺精进自己的技艺。她说:“要做到极致和专注,技能才能登峰造极。”

精密焊接组装工作需要手、心、眼的高度配合,军工产品生产制造标准更是严格,为此,潘玉华开启了“魔鬼训练”。练习手稳时,她徒手往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投入40 枚硬币,保证水一滴都不会溢出;练习耐心和韧劲时,她左手边放个小托盘,右手边撒上一把芝麻,再用小夹子把芝麻一粒粒夹起来,整齐地排列在托盘里,做到不掉一粒芝麻……经过千锤百炼,她练就了手、心、眼合一的功夫。

入职3年,潘玉华成长为首批航天弹载定岗人员,专研高精组件技术,常常要在身形庞大的“国之重器”内部,完成比芝麻粒还小得多的焊接工作。

迎难而上,焊接1144 根植柱

2009年的一个晚上,已经睡下的潘玉华接到单位电话,说设计人员在研发新一代北斗卫星时遇到了难题,急需她帮忙解决。任务紧急,潘玉华火速赶往单位。

一见面,质量师梁剑东就火急火燎地拿出一个电子板,为了快而准地判断故障,他要求潘玉华把电子板上面的1144 个管腿拆下来,找到故障之后再原样焊回去。

尽管潘玉华一年前就开始和工艺师一起研究植柱工艺,但也只做过几十根、上百根铅柱的植入工作。而这一次,是要在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手工植入1144 根细小铅柱,使每一个铅柱的垂直精度和焊接平面度,偏差小于头发丝直径的1/2,且每一根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导致一路电子信号不导通,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潘玉华感到压力巨大,但时间不等人,她还是勇敢接受了挑战。她坐定在操作台前,4 个多小时屏气凝神,1000 多次操作重复着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稳、准、细致地完成了手工焊接。任务完成后,潘玉华整个人都僵硬了,眼花腿肿。

后来,凭着勤学苦练,潘玉华把这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变成了驾轻就熟的绝活,完成一块1000多根的植柱最快只需两个多小时。她的这手绝活,常在重要任务中派上用场。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70 周年大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其中有一部分核心器件就是由潘玉华手工焊接的。

当预警机引领着战斗机编队飞越天安门上空时,潘玉华的内心无比自豪,激动地对儿子李宇帆说:“这是军工人的自豪,是大国的自豪,更是军事强国的自豪!”李宇帆点头后,回应道:“妈妈,你真伟大,我为有你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仅此一句,潘玉华的眼眶湿润了。其实,由于工作繁忙,李宇帆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姑姑家寄养,后来又上了寄宿学校,母子俩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过,令潘玉华欣慰的是,儿子继承了她的心灵手巧,组装的模型零件常常在各项比赛中斩获大奖。

技能创新,传道授业育人才

家人,给了潘玉华奋发的不竭动力,她没有在炉火纯青的技艺面前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攀登高峰,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研制生产任务。

在潘玉华看来,创新是工匠的重要品质。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控制装备研发过程中,面对微系统集成技术和制造可靠性、成熟度等棘手问题,她融合创新,提出了多个可行的“金点子”,大力保障了多个重大项目的研发进度。在5G 基站小型化器件的开发过程中,她创新提出自屏蔽焊接方法,率先攻克该器件宽频带的实现技术,填补行业空白……由于贡献突出,潘玉华获得“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等多项荣誉。

荣誉在身,潘玉华更感责任重大。“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成立了“潘玉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这些年来,她手把手培训过上千人,他们在潘玉华的感染和带动下攻坚克难,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产品是看得见的人品。优秀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这是潘玉华一直奉行的理念,她言传身教,不断挤出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每当有新设备进车间,潘玉华总是主动学习使用方法,跟工艺人员了解未来行业的发展;遇到一些设备只有英文说明书时,她就拿着词典和手机查单词,啃下艰难晦涩的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她说:“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给技能操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菜鸟”到“军工绣娘”,潘玉华用踏实肯干、苦心钻研的精神和行动为“工匠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解。2023年6月16日,潘玉华受邀给成都市中小学生分享一场以“和自己一起奔跑”为话题的讲座。她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从业感悟激励孩子们,动情处,她哽咽道:“坚守匠心,方得始终。我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针线手艺,但她传下来的宝贵品格让我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