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腾医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扰,只要一出远门,不管是到异地上学、工作出差或者是旅游,马上就开始拉肚子,一天到晚跑厕所,简直跟中了什幺诅咒一样。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不服”,意思是人到了异乡,对那里的水土不适应,就容易拉 肚子。

那我们不禁要问,这所谓“水土不服”,到底是对“水”不服,还是对“土”不服?

对于人体而言,各组织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分工合作,其中,最庞大的一个“部门”就是我们的消化道。这里所说的“庞大”并不指体积,而是消化道中住着大量的细菌,有10万亿个以上,总数跟整个人体自身细胞数量差不多。这些细菌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抵御致病菌的入侵。

这些住在消化道里的细菌不但数量多,种类也很多,足有好几百种。这幺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能够在我们的消化道里长期定居,彼此之间、和人体之间都相安无事,是因为这些细菌和我们的胃肠道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平衡。

而这种平衡,其实是在我们人体比较固定的生活和饮食环境中形成的。

肠道菌群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刚刚出生时,我们从母亲产道中继承的来自母亲的细菌;另一个就是后天的饮食带来的、在消化道形成的环境中逐渐适应并定居下来的外来细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菌群失调引起的水土不服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时间才会彻底消停下来,这时肠道菌群已经适应了新的地方、新的饮食环境,重新找到了平衡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忽然回到了从前生活的环境,又会出现新的水土不服,开始闹肚子。

比如我在北京常吃炸酱面,跑到上海上学,吃本帮菜闹了个把月肚子;过了半年,放寒假回北京,重新开始吃炸酱面,很可能会闹肚子,因为我的肠道菌群已经变成“上海style”,开始对北京水土不服了。

有研究表明,饮食越清洁、单一的人,肠道菌群的“弹性”就越小,这些人就更容易发生水土不服。

比如很多讲究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不吃各种零食,也不在外面吃路边摊和小饭馆,日常饮食都是家里自己做的饭菜。等这些孩子上了大学,哪怕大学离家就1公里远,别看还在家乡,也一样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这是因为越清洁、单一的饮食,让肠道菌群的组成也变得单一化,而且这种环境相对脆弱,一旦发生卫生状况的改变,有较多致病菌进入,给相对单一化的肠道菌群带来的伤害会更大。

就好像普通人的肠道菌群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什幺来源的人都有;而讲究家庭的孩子肠道菌群只有一群读书人。同样面对来入侵的一伙致病菌流氓,普通人那边弹性比较大,还能撑一撑,而讲究家庭的孩子这边菌群可能就“团灭”了。

即便从小并不那幺讲究,普通人如果去了卫生状况比较差的国家和地区,饮食中高致病力的致病菌大量入侵,那再有弹性的菌群也受不了,基本上都会马上“水土不服”拉 肚子。

有研究显示,在卫生状况差的地区生活,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让肠道菌群完全适应,不再拉肚子,就像本地人那样拥有“钢铁一般的肠胃”。

那幺,到一个新环境求学、工作或者旅行,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和缓解水土不服带来的腹泻呢?办法还是有的:

预防

刚到新环境,预防水土不服最为重要。

首先,在饮食方面一定要确保尽量清洁,不吃生冷食物,饮水要烧开或干脆饮用瓶装水,水果要削皮,尽量不要吃路边摊等卫生状况没有保证的食物。

其次,保持自己原来的饮食习惯,逐步向当地饮食 过度。

如今世界范围内饮食文化都在交融,在新的环境寻找原来的饮食习惯并不十分困难。当地的食物,尤其是当地的刺激性食物,不要立即作为主要食物,可以先作为小吃略作尝试,逐渐增加在食物中的占比。

需要看医生的情况

多数情况下,水土不服引起的腹泻(医学上称之为“旅行者腹泻”)可以自我诊断和治疗,比如使用较为温和抗生素(盐酸小檗碱片等),可以很快改善腹泻症状。

但是,部分严重和复杂情况需要看医生。比如:出现高热、腹痛、出血性腹泻或呕吐,并且自己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症状持续10~14天没有明显缓解时。

除了上面这两种情况需要尽快就医之外,大多数时候肠道菌群会逐渐自我调整,最终形成新的稳定态,水土不服拉肚子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所以,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后,首先要补充因为腹泻流失的水分,然后进食相对易消化的食物。善待自己的肠道菌群,给他们喘息和调整的时间,相信身体和菌群很快能够找到和平共处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