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

亚东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中有相当贡献的一家书店,在传播思想、新文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而陈独秀确立了亚东发展的大时空背景,奠定了亚东兴盛衰亡的历史基调。

“帮你到上海办一个书店”

《哭汪希颜》是至今为止所能找到的陈独秀最早的一首古体诗。标题中的“汪希颜”是汪孟邹的兄长,也是亚东“二当家”汪原放的父亲。汪希颜早逝,临终前曾把弟弟托付给了陈独秀。

辛亥革命胜利后,陈独秀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汪孟邹架不住朋友劝说,找陈独秀谋一官半职。陈独秀见面就说:“做什幺?这里是长局吗?以后是要变的!你听我的赶快回去,回到芜湖,卖铅笔、墨水、本子,然后我找人帮忙,帮你到上海办一个书店。”

1913 年,汪孟邹果然带着侄子汪原放到了上海,在四马路(今天福州路)租了个小房子,挂个洋铁皮牌子,亚东图书馆开张了。政局也果然如陈独秀所料发生了变化,8 月,陈独秀亡命上海,寄居在亚东楼上,为汪孟邹编书。

“亚东图书馆的名字是陈独秀给起的,开馆序言也是陈独秀写的,办馆宗旨还是陈独秀定的调子,所以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的关系,密切到了可以说不分彼此的地步。”出版研究专家章宏伟说,汪孟邹对于陈独秀可说是言听计从,“但很遗憾,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本来肯定要搁在亚东图书馆,可限于经营理念,当陈独秀想办这幺一份杂志的时候,汪孟邹觉得很为难。首先他经济上捉襟见肘,没有钱,另外《甲寅》杂志正在他那儿,相当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所以只好把《新青年》杂志联系给了群益书社。”

“你要活,一定要上马路”

《新青年》创刊之初,由于发行量不大,承担杂志发行的群益书社和承担销售任务的亚东,配合还算默契,但随着《新青年》销量增加,发行和销售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

陈独秀想促成亚东和群益的合并,成立一个大书局。1916 年11 月26 日,陈、汪一同北上招股。

这次北京之行,书局的事没办成,却有意外之喜。时值北大文科学长空缺,友人交给蔡元培十多本《新青年》,并举荐说陈“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蔡元培诚意满满多次上门造访,陈独秀勉强答应。

陈独秀1917 年进入北大,《新青年》也移到北大出版,由北大的几位教授轮流主编。

得益于陈的大力推荐,亚东获得了北大版书籍在江南的经理权。由此开始,经营出现了转机,用汪孟邹的话说:“出版才上了路”。

1919 年,亚东从原来逼仄的弄堂,搬到了棋盘街西首的大马路上,在装饰一新的店堂里,迎来了书业经营的黄金时代,真正应验了陈独秀常骂汪孟邹的那句话:“你要死,只管还缩在弄堂里;你要活,一定要上马路!”

“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

中共建党初期,陈独秀每月只有30 元党务收入,又不理家事,妻子高君曼常有怨言。后来高君曼患了肺病,陈独秀每月给予50元,高君曼嫌不够,两人为此常常吵架。陈独秀无奈,只得以稿费补贴全家生活。每当囊中羞涩的时候,陈独秀都要靠汪孟邹救济。汪孟邹曾说:“仲甫(陈独秀)真是硬汉,他从来不开口要钱。我看见他坐的时候多了,总要问他一句:‘要拿一点钱罢?’他点点头。拿了一元、两元,再坐一会,回去了。”这期间,陈独秀的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在上海勤工俭学的读书费用,也都是按月在亚东拨付的,因此欠下亚东不少债。

1922 初秋,汪孟邹想让陈独秀出版《独秀文存》,他故意说:“《胡适文存》去年出了第一集,还准备出下去,希望仲甫也能出自己的文集。”此后,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事务繁多,但对《独秀文存》,一直都没放下。在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前,陈独秀便将自己写好的《独秀文存》三卷四册交与汪孟邹。

《独秀文存》初版印于1922年,到1927 年共印了2.9 万部,汪孟邹给陈的版税高达15%,按理说应该是一笔巨款,却仍是还不清亚东的债。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

1932 年10 月,陈独秀在狱中仍念念不忘欠账,但精明如汪孟邹,却总也算不出明细账来。由于战乱频仍,亚东生意惨淡,资金周转困难。获悉此事后,陈独秀让汪原放重新印刷《独秀文存》,以结清在亚东的欠账。汪原放回到上海后,重印《独秀文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印4000部一次告罄。

《独秀文存》销售书款回笼很快,加之陈独秀老友柏文蔚、章士钊二人的赠款,冲抵陈独秀在亚东预支的稿酬已绰绰有余。这时,汪原放才让账房抄了一份明细账单寄给陈独秀。

很快,陈独秀复信:“我猜想这账上的主要意思是说《文存》的版费,除前透支外,现尚存洋二百六十四元。”尚存的钱,他委托亚东按月支付给在上海读书的小儿子陈和年。

亦步亦趋陈独秀人生轨迹

1932 年10 月,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差点被“斩立决”。紧要关头,胡适联合丁文江、傅斯年等学界名流向当局请愿,又与外交部部长罗文干致信蒋介石请求特赦;已经“绝交”的老友章士钊也不计前嫌,亲自为陈独秀辩护;汪孟邹更冒险为还在受审的陈独秀出版了《陈案书状汇录》。多方努力,终使其免于一死,关押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

七七事变后,胡适在出任驻美大使之前,再次找汪精卫、蒋介石求情,陈独秀这才出狱。出狱后,陈便到四川江津,开始其凄凉的晚年生活。

想到老友生计艰难,汪孟邹决定出版陈独秀在狱中写的自传,《实庵自传》虽然只有头两章,但这样就可以付稿酬了。他还希望陈独秀能尽快写出其余部分,以出全本。但陈独秀健康状况恶化,提笔都难。

1942 年5 月,陈独秀去世,自传终究没有下篇。“从戊戌到辛亥,从五四到五卅,从‘国民革命’到共产革命,从共产党到‘托派’”,这是陈独秀的人生轨迹,也是“亚东”亦步亦趋的足迹。

大革命失败后,很多陈独秀的朋友生活困苦,这些朋友“时常要来借一点钱,可是到后来,会拿一本稿子来还账,所以收稿,有时不免要带一点感情的作用”。1936 年以后,因顾全感情,亚东出版了牢狱中的彭述之、郑超麟、王凡西等人的着译。但这些书都没什幺销路,也不挣钱。

盗版对亚东的打击也很大。汪原放等人辛辛苦苦地搞标点,请知名学者作序,考证版本,用最新的装帧设计,出版“四大名着”以及《儒林外史》《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三侠五义》……没想到市场上一见好,盗印和翻版就出来了,还用上了毁灭性的竞争手段“一折八扣”(打1 折,再扣去8 折)。

在禁书、盗版、多家做“标点版”的冲击下,独资的亚东江河日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不仅是亚东一家,整个出版行业都面临困境,亚东又从马路搬回到弄堂里。

1953 年2 月13 日,亚东停业。创业于1913 年的亚东图书馆,走完了它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乎与此同时,汪孟邹也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