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微电影是一种怎幺样的体验?

初中毕业那会儿,校长让毕业生自己策划毕业典礼。作为主持人的我,一次闲来无事去剪辑部凑热闹,刚好一哥们有空,就花了五分钟手把手教我剪了个鬼畜视频。

谁也没想到,这项技能在一个月后就发挥了作用。高中夏令营里,我拿着我妈的电脑,用着还在试用期的“会声会影”剪辑软件,每天奋斗到凌晨两三点,花了一周时间捣鼓出了我的第一个作品——班级的结营展示。

在视频的开头,我特别标明了“剪辑:乐笑然”,大家都觉得我是“剪辑大佬”,可我爸不这幺觉得,他在事后跟我说:“你得把‘剪辑二字改成‘制作。”

为啥?

大家都觉得剪辑是什幺大神级别的操作,但事实上,剪辑有点像做PPT,导入素材,复制、剪切、粘贴,添加动画,添加背景音乐,最后导出成品即可。真正体现一个作品质量的是它所蕴含的编剧的创意、导演的场面调度和理解,以及演员的精彩表现。

忘记说了,我想成为一名导演。

我的第一个不了了之的微电影是这样的——

电影社的老社长大手一挥让我们自编自导拍个微电影。我自告奋勇,负责编剧和剪辑。一个月后,我们还真的写了一个60分钟的集恐怖、悬疑、科幻为一体的校园青春故事。两个月后,演员试镜完毕。第三个月,期末考试。拍摄一拖再拖,一年过去了还没个着落。

这件事情告诉我两个道理:不要不自量力,不能犯懒癌。

在我拍第二个,也是我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微电影《乌拉诺斯》的时候,我就学聪明了。拍一个微电影,SMART原则(Specific详细严谨的,Measurable形象的, Achievable硬实力, Realistic软实力,Time-specific守时的)用起来。

第一步,写剧本。剧情本身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关系,在推敲具体剧情时要考虑到每个人物的动机是否合理。剧本还需要讲清楚角色说话时的语气与表情,帮助演员体会角色当下的心情,才能表现出他们最好的演技。(SMART原则里的详细严谨和形象)

由于学生可动用资源不多,编剧还要考虑到剧组的硬实力,耗资数亿的科幻特效大片肯定是不可能的,动画也很难落实。再者,剧组的软实力也很重要,比如想拍个爱情片,但男主/女主颜值不够或者气质不够,就得考虑一下换类型了。(SMART原则里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以我拍的《乌拉诺斯》为例,先看看当时我手头除了相机和录音笔还有什幺——

1. 几个相貌处于平均线,从未学过演戏的同学。

2. 一个专业的剪辑软件和五花八门的插件。

3. 一个空荡荡的校园。

4. 一个拍轻科幻片的梦想。

5. 别看了,就这幺寒酸。

将SMART原则代入,看看可以得到什幺剧本——

1. 没学过演戏的同学最适合演学生,拍个校园剧好了。

2. 演技不行,那从第一人称视角拍吧。主角的脸都不用怎幺露。

3. 既然是第一人称视角,用插件做几个类似钢铁侠的头盔那样看着很高端的图标还是可以的,科幻的感觉有了。

4. 科幻+第一人称视角显示屏=往大脑里植入了芯片,视网膜上会有成像显示。

5. 校园+科幻=我的机器人老师。

6. 我的机器人老师+大脑芯片=人工智能管理学生。

人类充满多样性,而机器人却不是。人性和机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以上就是《乌拉诺斯》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到了实际拍摄阶段,一些尴尬的事情使我意识到了提前统筹安排的重要性。

微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女主在寝室里醒来。可小组拍摄人员都是男生,按照学校规定,学生无法进入异性寝室。我们几个都快给宿管跪下了,两边的宿管还是不同意。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得找了个身材瘦小的男生穿着女主的衣服在男生寝室的床上醒来——幸亏大部分镜头是第一人称视角——成功避免了穿帮。这直接导致那张床的主人在看了这个微电影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女主”。

还有一次,要去体育馆用舞台灯光拍一场戏,结果那天晚上,我们全体窝在寝室里打游戏,全都忘了!只得改天……谁知当我们到了体育馆,原本空荡荡的体育馆居然摆满了桌椅——学校要搞活动。我们只好随机应变,拿着手机自带的手电筒打光,勉强做出了剪影,靠骑着平衡车实现了跟拍镜头不抖的效果。

前期精密的时间安排,器材和演员的准备,几天的密集拍摄,接下来就是后期剪辑工作了。

可能是因为做过那个新生营视频,老师和同学知道了我的这个技能,纷纷来找我帮忙制作视频,我瞬间成了“全村的希望”。出于对它的热爱,我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玩出了新花样。新生营的作品我做的是鬼畜;运动会我做的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混剪;微电影我拍的是第一人称视角;选修课的总结视频我讲了一个故事,模仿了一波《蚁人》;班里的学年总结我玩了一把配音……

对我来说,制作视频的过程,就是一个玩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我自己的世界的过程。我打算申请世界着名的纽约大学的电影学院,希望能把视频制作一直玩下去,创造一个属于我的更大的世界。

附:《乌拉诺斯》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