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

看到这里,在放松愉悦的旅程中,我们吐槽了、分享了,也思考了、探讨了,但还差叩响最后一扇大门——我们的心门。拥抱松弛快乐的人生的终极奥义,指向的是自我。

当你对生活感到不满意、对生活追问最强烈的时候,这些都是翻拣生活、长出韧性的自我的机会。不要遗憾于过去,那些都没有办法修补。你应该思考:在目前的情况下,我怎样才能拯救自己?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我自己。很多让我感到焦虑、痛苦的事,我都不太能告诉别人,即使是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也很难理解,但我可以跟自己谈。在20 多岁到40 多岁这段最痛苦的时光中,我写了几十本日记。我不会在日记中记录天气之类的琐事,而是进行自我对话,问自己“你今天为什幺难过”“你遇到了怎样糟糕的人”,帮自己分析。很多同学苦恼于交不到朋友,没有关系,你还有自己。关键时刻,真正能帮助自己的是自己,最了解自己的也是自己。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情绪化地认知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跟自己对话过。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来自外界的压力和伤害,如果不懂得安慰自己的话,我们就会厌憎自我,感到自卑。自卑是非常盲目的一种自我认知,我们这样来判断自己,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缺乏基本的同情。我们只觉得自己对抗外在的时候失败了,但没有看到自己是多幺艰难地走到今天的。我们要理解自己的艰难,就算现在不够完美,那不也很正常吗?我遇到过很多人生打击,比如高考失败,我曾经站在河边想跳河轻生。每当我面临比较大的坎时,我就安慰自己:你从那幺小的一个小女孩坚强地一路走来,闯过一关又一关,你从来不是特别优秀,但你每一关都没倒下,你真的很不错。在与自己和解之后,我们就不会自我惩罚、对自己不满意了。

自我认知是一个起点,如果你能接纳、理解自己,就能生长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就是对别人善良,理解别人。要想做一个善良的人,请先对自己善良。你要友好地对待自己,像抚慰一只小猫一样抚慰那个遍体鳞伤的自己。你懂自己的痛,你知道自己不容易,虽然这个“我”很弱小、很不完美,但依然很珍贵。这样,你的善良才有根基。在达成对自己的善良以前,我们对别人的善良都是虚无的,或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别人特别不善良。所以,先从对自己温柔做起,这样你对他人的温柔才是真实的。

自我认知也包括人生规划。我们不要做那种很空泛的规划,而要围绕着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的把握,对自我的想象,这样做出来的规划才是靠谱的。

在成长路上,很少有人教我们,怎样与自己好好相处,我们都是盲目地盯着外面的世界、盯着别人来成长的。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让我们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这个“在意”是那幺庞大,大到我们从小不怎幺在乎自己,只在乎别人对我好不好,他们能不能夸我、爱我。我们没有被告知,首先要爱自己,不是那种自私地爱自己,而是正确地、理性地爱自己。

当你真正学会爱自己以后,周围的人对你的影响就不大了。30 岁以前,外界对我的干扰很大。有的人长得比我漂亮,相貌平平的我就会自卑;有的人特别优秀,下笔如有神,拥有很好的成绩,我也会觉得扎心。如果你也是这样,别人夸你,你很开心,没人夸你,你很挫败,那幺你做的每件事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都是为了博得家长的高兴、老师的夸奖。你根本就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而活,这种活法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并非别人在控制你,而是你打开门,让他们走进来,变成你的主宰者,因为你在意他们。要摆脱他们,你必须建立起与自我的亲密关系。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亲密关系是值得建立的,就是与自我的亲密关系,其他亲密关系都是难以保障的。

我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很晚,已经30 多岁了。当我慢慢与自我建立亲密关系后,我很享受跟自己在一起。我照顾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兴趣,我不在乎外在的评价或者奖励机制,只为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活着,让自己开心是最重要的。这是人生很关键的一关。当你跨越这一关后,就会发现世界突然变得非常开阔。那些影响你的人,都被你屏蔽掉了。在这个静谧丰饶的世界里,你获得了真正的放松、自在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