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易

古人云:“水为食之先。”在我国古代,人们对饮水及其净化、卫生消毒等极为关注和讲究,因此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卫生饮水法,其中有不少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水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水源的好坏。古人对饮用水源的选择尤为细心。地上水源一般选择源远流长的水流作为饮用水源,认为“长流之水合千脉而不竭,纳众污而不垢”;地下水则以“远从地脉来者为上”,认为土厚水深,不易受地面垃圾的污染,且经过多重的过滤渗透,水质洁净。井水要经常汲取,让渗出的新水不断地补充入井,使井水流动不腐,而不饮用长期未汲取的“死井水”。古人还摸索出一系列鉴别水源水质好坏的方法,《调疾饮食辨》中就有比较详尽的记载:“第一宜辨味,味甘而淡为优,咸者及作石气、泥气为劣,次论色,色清如水晶为优,色白如米泔及虽清而面有红、黄、紫沫者为劣。”

古人对防止水源污染也极为重视。古时水井大都设有水裙、井盖等保护设施,以避免脏物及虫害落入井中。对水井还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积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卫生洁净,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说法。同时,古人绝不将污物粪秽堆积于饮用水源的附近,修建排污的沟渠也远离水源,以防秽物杂入,污染饮用之水。

若饮用水混浊,一时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水源,则需要净化后再饮用。古人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过滤净化法”和“沉淀净化法”。过滤净化法就是让水通过砂石等过滤物料,滤去水中混悬物,使之澄清。沉淀净化法则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使水中的混悬物沉淀。如《调疾饮食辨》中就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古人还常用钟乳石、磁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净化饮用水。

饮用水净化后还需消毒,杀灭去除水中的秽毒后方可饮用。《周礼》中记载,往水中投掷热石可灭虫防疫。饮用烧开的水,也是一种良好的饮水卫生习俗。《养生要集》中写道:“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齐民要术》中介绍茱萸叶可用于井水消毒。《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贯众”净化水的功效:“故时疫流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贯众,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尤其独着。”《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记载:在井中加入“整块雄黄、整块明矾各斤许,以避蛇虫阴湿之毒,或加块朱砂数两尤妙”(编者注:朱砂含有毒物质——硫化汞,用朱砂投井消毒不可取)。水缸中则可“浸降香一二段,菖蒲根养于水面亦良”。

古人对饮用水的重视和对饮用水净化的方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对人类健康文明的一大贡献。

(摘自《科学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