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军志

2月下旬,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笼罩在雾霾之中。

“大家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和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于丹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说道。

令这位曾把《论语》“烹饪”为“心灵鸡汤”而走红的“文化名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这次为粉丝们准备的“心灵鸡汤”,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有人说,于丹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还有人说,于丹用封建时代的口吻,要人不抱怨,随遇而安……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兴起的“心灵鸡汤”文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和《小窗幽记》一起,成为很多人修生养性的必读物。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带有“鸡汤”类字眼的作品,能够让人暂时忘却个人境况的不如意,宽容人尤其是自己的不足,尽量做到不愤世嫉俗。而这种趋于平和的心态,正是养生所必备的。

一旦心灵鸡汤用在了公共事件上,结果会怎样?不用像一些批评于丹的人那样,去分析民族理性的增强与民众在公共事务上参与度的提高,因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雾霾,受它影响的感觉大体是相同的——难受,而对于造成雾霾的原因,几乎没有人会认为与自己有关,因此再高明的“心灵鸡汤”,也难以引起共鸣。

说到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公共问题与修生养性之间的矛盾。面对无法回避的如环保、医疗与教育等诸多公共问题,会感觉很闹心,长期关注会严重影响心情,有的人提到这些问题甚至会愤愤不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从养生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健康。于丹所说的“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其实是一种善意的调侃,劝人保持平和的心态。

于丹的这种善意对个人来说,尚不失为养生处世的一种态度。但对于一个有着300多万粉丝的“文化名人”而言,在雾霾这样严肃的公共问题上,公开表示用忍受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回避问题的解决之道,当然容易犯众怒。

可又不得不承认的是,面对无法迅速得到改观的公共问题如雾霾,个人除了表示强烈的关注之外,对参与问题的解决有种无力感。面对这样的矛盾,权衡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少开车多坐公交,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多用布袋竹篮,少爆炒油炸多用蒸煮等更科学的烹饪方式,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关注,也许是一种更好的平和心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