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妈妈

人之所以能够始终兴致勃勃地活着,往往是因为被无数微小的幸福包围着、温暖着。吃,就是那微小而易得的幸福。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他对吃有种执念。

早上时间再赶,他也一定要慢条斯理地把早餐吃完;如果午餐没吃饱,一天的心情都很糟糕;晚上吃得不满足,他定要拉着我再去“加餐”;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回来跟父母分享学校见闻,儿子回家跟我分享的永远是学校的午餐。我甚至一度怀疑,他每天上学的动力就是去学校干饭。“吃货”已经成为儿子自带萌点的人设标签。凭借着“吃”,儿子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爱吃”到底有什幺可爱的?为什幺能成为孩子社交的加分项呢?

爱吃的孩子更乐于分享。好朋友就是把好东西带到生命中来的人,当一个“吃货”孩子吃到了一样美食,他就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分享给朋友们,把自己一个人的快乐,变成加倍的快乐。据说孩子们每天在学校最快乐的时光,是下午自习课前的副餐时间,这时大家会把从家里带的零食拿出来交换,谁的零食受欢迎,谁的身边就会围绕着一圈小朋友。

儿子最得意的零食叫“火山包”,虽然颜值拼不过汉堡、三明治,但只要尝上那幺一小口,绝对回味无穷。每次他都得把一只火山包分成许多小份分给同学,仍然供不应求。因为儿子爱吃、会吃,所以他带的零食永远是最受欢迎的,身边围的小朋友也是最多的,这样的愉悦感,可以让他一天都保持快乐。

爱吃的孩子,都是乐天派。有个段子说:“ 没有什幺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虽然搞笑,但也能看出吃货们对待难题时的乐观与豁达。对那些爱好美食的孩子来说,正因为还有美食不可辜负,所以才要勇敢地活下去,不走极端。每天都能饱饱地吃上一顿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

爱吃的孩子,抗挫性更强。这两年,《深夜食堂》《舌尖上的中国》之类的影视作品大流行,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咱们中国人只要胃里温暖,就不容易觉得孤单与挫败。美好的食物里蕴含着强大的治愈力量,爱吃的孩子即便遇到不开心的事,也可以吃顿美食,由胃及心,治愈自己的孤单与难过。

吃货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有一次,老公出差,我有事在外,儿子肚子咕咕叫,又吃腻了外卖,对美食的渴望迫使他第一次走进厨房,按照我平时教他的步骤给自己做了碗面条,我回来时,见他捧着空碗舔舔嘴唇说:“吃自己做的饭,就是香!”然后他就开启了在厨房的探索之旅,那一年,他才8岁。

对于一枚吃货来说,厨房就是一个充满魔法的地方。择、洗、切、配、炒……每一道菜都要经过好几道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能培养孩子的动手,协调以及统筹规划的能力。一个擅长做饭的孩子,不仅能把一道道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更有潜力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但凡动过心思自己做饭的人,都是对生活有独特追求的人。他们要幺是为了节省开支,要幺是图个清淡健康,要幺是想要烹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总之,他们不只有想法,还有能力。我特别赞成教孩子做饭,哪怕只是煮一碗面,撒上葱花,打个鸡蛋,再配几片牛肉,趁着热汤,暖暖地吃下去,便是一场幸福的满足。一口一口的食物会取代孤单和寂寞,重新在心里燃起生活的希望。

人之所以可以始终兴致勃勃地活着,之所以可以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因为时时刻刻有特别重大的好事支撑,而是能被无数微小的幸福包围着、温暖着,而吃美食,就是那微小而易得的幸福。

其实仔细想想,不光孩子中的“吃货”人缘好,成年后,但凡是身边被公认为“吃货”的人也自带“好相处”的属性。一到饭点,大家肯定都会不自觉地询问他的意见和推荐,大家信赖他,也爱跟他交流。所以,爱吃这看似简单的本能,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打开世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