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香港作家陈之藩在散文集《在春风里》,附了一封胡适写给他的信,其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然后,陈之藩感慨万分地说:“我每读此信时,并不落泪,而是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胡适一生曾资助过很多人,有朋友也有陌生人,有学生也有老师,有作家也有学者。胡适曾说:“中国读书人最重气节,不愿受人馈赠。故我每次寄款总说暂借,以免伤到他们的自尊心。”这钱一旦“借”出去之后,他就在心里按下“删除键”,就当从没发生过这件事,心里不惦记,不在日记里记录,嘴上也从不提起,可谓润物无声。人们所知的他的种种“借钱”之事,大都是在胡适去世后,被资助者披露的。

胡适这样出手大方,慷慨解囊,到底图个什幺?名气、影响、人脉,该有的他都有了,而且几乎样样都在峰巅,少人可及。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有“利”可图,他看重的是“一本万利”。他换来的利,一是一批卓越人才的脱颖而出。他“借钱”的人可以列一个很长的名单:林语堂、李敖、吴晗、周汝昌、陈寅恪、沈从文、季羡林等,后来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大家泰斗。二是垂范和践行了一种美好风尚,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炭则更会使人温暖,社会美好,民众向善,这些“红利”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须知,胡适不是富翁,家境一般,也没外财,是个典型的工薪一族,完全靠工资和稿费生活。他妻子一直没工作,还有两个儿子上学,负担很重,但他还要不时地帮助他人。胡适便只好缩减家庭开支,俭朴度日,或到处代课,以补贴家用。胡夫人江冬秀有时调侃地说:

“适之帮助穷书生,开起支票来活像一个百万富翁;而待我及家人,他就好像一个穷措大。”他的儿子胡祖望也回忆说:“父亲资助过的那些人来到家里探望,穿得都比我们兄弟要好,倒显得我们好像才是需要救助的人。”

1932年6月27日,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演讲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无偿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当儿,在我们看不见的势头,你瞧!你曾经下的种子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这个世界上,做好事、善事、美事都是有利息的,这些利息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胡适的聪明就在于他看到了这一点,并积极践行。就是今天,他的“利息”还在起着积极作用,他资助过的那些文化人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都在不同的文化领域耕耘播种,开枝散叶,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经商、借贷、炒股、投资,都有利息可图,操作得法者,不难日进斗金,富甲一方。而像胡适这样助人不求回报,借钱不求人还,确实会被那些精明的商人视为迂腐、可笑、败家、不正常,可是,他们不知道,胡适的借钱,才是真正的一本万利,如滚雪球,而且长长久久,没有止境,“永远有利息在人间”。人能做到这个份上,达到如此的高度,就当得起这样一句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责任编辑 张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