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鑫婕

有没有电扇、空调和电冰箱的古代,人们只能靠摇摇扇子来对抗夏日的烈火骄阳吗?当然不是。其实,聪明的古人在夏天也能用上冰呢!不仅如此,就连冰箱、空调,甚至冷饮和冰激凌,这些清凉享受古人一个也没落下!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我国不少城市已经陆续进入了“烧烤模式”。好在我们钻进室内就可以享受到空调吹出的习习凉风,打开冰箱就可以品尝到清凉可口的冰镇水果,以及五彩缤纷的冷饮和冰激凌……这些,都让我们由衷地感谢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清凉一夏。

然而,有学者发现,中国古代也是很热的,尤其是汉唐时期,年平均气温不比我们现在低。这让人不禁为古人们担心:在不通电力,没有电扇、空调和电冰箱的古代,人们只能靠摇摇扇子来对抗夏日的烈火骄阳吗?当然不是。其实,聪明的古人在夏天也能用上冰呢!不仅如此,就连冰箱、空调,甚至冷饮和冰激凌,这些清凉享受古人一个也没落下!

那幺问题来了,在没有制冷科技的古代,夏天的冰从何而来呢?

夏冰从哪儿来

冰并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在寒冬凿取天然冰,将冰块运藏在专门的冰室中,以便来年夏天使用。

天然冰块在早期是帝王贵族们享受的专利。周代的宫廷设立了拥有近百人编制的岗位——“凌人”,专门掌管取冰、藏冰和用冰事物。《周礼》中也记载有冬天如何采冰、藏冰的要求。这些传统被沿袭和发展下来,历朝都差不多。

每到农历十二月和正月,气候严寒,工人们就在凌人的监管下,前往深山溪谷的结冰处,或江河的冰面上,一点点凿取出冰块。凿冰块不仅是体力活,技术含量也很高。为了使冰块不易融化,朝廷对冰块的尺寸大小也有严格要求,工人们必须凿出的是一米见方、一尺多厚的大冰砖。由于冰块在运输和长期贮存过程中会融化,因此工人们凿取冰块的数量要在来年冰块使用预算的三倍以上。凿冰的工作非常辛苦,工人们虽然身处严寒之地,但常常累得大汗淋漓。唐代诗人韦应物就在《夏冰歌》中深表同情:“当念阑干凿者苦,腊月深井汗如雨。”这里的“深井”,就是古代藏冰的储冰室之一。

藏冰之处和颁冰之礼

看过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朋友,一定对其中虚竹和梦姑相遇的冰窖印象深刻。作为西夏王宫的储冰室,这个冰窖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拥有储冰室是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储冰室在古籍中称谓众多,有“凌阴”、“凌室”、“冰室”、“冰井”等。这些大冷库通常都建筑于阴凉的地面之下。工人们在储冰室底部用新鲜稻草和芦席铺垫,把方形大冰砖一层层垒到顶部,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考古人员在陕西凤翔发现了春秋时间秦国藏冰的凌阴,能容纳190立方米的冰,而且密封性较高,还具有方便融冰排水的设计。此外,在河南新郑曾发现一座战国时期的地下“冷藏库”。之所以称之为“冷藏库”,是因为在这个冰室内还出土了大量牛、羊、猪、鸡等动物的骨骸,说明这个冰室不仅藏冰,还有保存食物的用途。

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深井贮冰法,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八丈深以上,然后将冰块存入井内,封好井口,大大延长了冰块的贮存期。因此,唐代的冰库都称为“冰井”。到了清朝,冰库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越前朝。据《大清会典》记载,北京城共设冰窖18座,可藏冰20.57万块,这数量令人惊叹。

古人认为冰是水神司寒的东西,所以藏冰、取冰和颁冰的过程都很神圣。司寒住在北方,五行中北方属黑,所以藏冰是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黍祭拜的。取冰时,要在冰室内设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

由于夏冰难得,“颁冰”就成为君王笼络臣下的方法。在夏天的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这当做一种荣耀。《左传》里记载,楚国大夫申叔豫得到冰后很有创意,直接把冰当成床,穿着皮衣躺在上面,好不刺激。

古代的“空调房”

有了储冰室,生活奢华的古代王公贵族们又开始琢磨着如何因地制宜,在冰库的基础上,给自己的夏日生活带来更清凉的体验。除了开发出保存食物的“冷藏库”,他们更是在两千多年前就享受了“空调房”!

《吴越春秋》中就有越王勾践在炎炎夏日休息食宿于“冰橱”中的记录。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在构建战备工事的时候,还顺手给自己在冰井台上建了一座炎夏乘凉的凉殿。凉殿在殿内的地面上开有冰井,每逢盛暑之时,便就近从冰井台基内的冰室取出冰块,倾倒在凉殿内的冰井里,由于冰块的蒸发,使原本炎热干燥的凉殿的温度下降,湿度上升,让人倍感舒爽。曹植在《七启》赋中写到,即使盛夏时节,这些供消夏的房间也是寒凉异常,室内居然会结起清霜。

冰橱和凉殿是帝王御用的“空调房”,虽然制冷效果强劲,但都需要依冰井而建,灵活性不佳。于是,一种便携式“小空调”应运而生——冰鉴。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使用时“用鉴盛冰,室一鉴以御温气、蝇蚋”,不但能降低室温,还能减少苍蝇和蚊虫,既清凉又卫生。

“冰箱”和“冷链物流”

民以食为天。古人很快发现冰鉴除了能做“小空调”,还有一个妙用——“小冰箱”。使用时把冰放在冰鉴里,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盖上盖子,就可以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还可以制作冰镇食品。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曾侯乙青铜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专门用来舀冷饮的长勺。这可能是考古发现中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挫糟冻饮,酌清凉兮”,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应该就用冰鉴制作而成的。

时至清代,宫廷内储藏冰块的器具被改称为“冰桶”,内胆被冰包围,用很厚的木板盖在上面隔绝外界空气,将食物放入内胆即可保鲜降温,是御膳房夏天保存食物和制作冷饮冰食的神器。

此外,古人还把冰对食物的保鲜作用利用到了快递中,形成了“冷链物流”。明代诗人于慎行写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三千里路到长安用的是“冰船”,这是世界上早期的“冷藏船”。

丰富多彩的消暑冰食

冰食是用冰块或冰井等作为冷却手段制作出来的清凉饮食,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提到的冰镇糯米酒就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苞肉法”,将肉煮、切、蒸、苞后,悬在冰井中“速冻”,一天即得。有不少饮食类书籍都记载了这类凉菜的做法。如“清风饭”、“姜醋冻鱼”、“夏日冻蹄膏”等,这些冷馔光是听着名字就让人食指大动。然而在早期由于夏冰难得,这些冰食大都是王公贵族的享受。

丰富多彩的冷饮是古代消暑冰食中的一抹亮色。

在唐代,随着储冰量的增加,街头卖冰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冰食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加上唐朝后期,炼丹术士发现了造火药的硝石溶水会吸热,在硝石水里再放个装水的小盆,盆里的水很快就结冰。这种夏日制冰法虽然不能大量制冰,却很适合唐朝的街头小贩现做现卖,所以唐朝的冷饮开始丰富起来,冰也不局限于制作冰镇食物,而是作为小吃本身被售卖,还有小贩在冰里加入糖,制作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糖冰块。

此外,夏季暑毒外蒸,具有养生智慧的古人开始尝试使用果品或草药熬成的保健冷饮——“饮子”。“饮子”口感清凉,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暑毒炙盛的夏日饮用尤为适宜。

到了宋朝,冷饮冰食的种类、样式和口感都大大提升,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各式各样的冰食冷饮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每到夏天,夜市的冷饮生意常要经营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北宋汴京(今开封)的冰店里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当时的冰镇酸梅汤不但风味独特,还具有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此外还能提神、醒酒,所以它能留传至今,成为一款广受喜爱的消暑饮料。

南宋的冷饮品种更加丰富,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冷饮多达数十种:沈香水、荔枝膏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杏酥饮、乳糖真雪等。还有一种叫“冰酪”的冷饮风靡一时,它用牛羊奶为主料,配以果汁和冰雪调制而成。宋朝诗人杨万里在《咏冰酪》一诗中对它赞不绝口:“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边消。”由此看来,它应该算是冰激凌的雏形。

冰食虽然清凉可口,古人吃起来却也讲究“不可多食”。古人已经认识到冰食吃得太多不但无益,反而伤身。

在冰食丰富的宋代,不止一个皇帝因为食冰过多而致病。宋徽宗因为吃冰太多而伤了脾胃,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当成了反面教材,之后的宋孝宗也没吸取教训,吃起冰食冷饮根本停不下来,直到拉肚子。据《宋史》记载,宋孝宗亲口对施师点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

为什幺会这样呢?古人认为冰是“太阴之精”,虽然无毒,但进食太多就物极必反,伤了阳气,“脾胃不能化矣”。《黄帝内经》有古训:“春夏养阳”,就是因为春夏气温高,人们往往贪图凉快,喜欢冰食冷饮,容易伤了脾胃,损了阳气,所以更应该注意补养阳气。因此,古人还留下了“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智慧,中医认为生姜既可以升阳助阳,又具有温中祛寒的功效,夏季适量吃一点生姜能够顺应阳气的升发,温胃散寒,缓解进食冷饮冰食带来的不适。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值得注意的是,生姜中有黄樟素,若过量食用则对身体有害,更不可食用烂姜。

冰的药用价值

在药用方面,冰除了可以用来制作一些保健冷饮,它本身就被古人当作一味药,这在许多本草古籍中都有记载。唐代《本草拾遗》中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冰有“解烦渴,消暑毒”和“解烧酒毒”的作用。

李时珍曾经用冰置于“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的膻中穴进行外敷治疗,使高热昏迷之人清醒过来,开创了用冰外敷降温的疗法。这与现代医学中外敷高热患者额部的辅助降温法有相似之处。

此外,古人认为用冰煎药煮茶,还具有特殊的作用。上文提到的宋徽宗吃冰食太多,伤了脾胃,御医治疗了很久都没有效果,便召杨介去诊治,杨介准备用大理中丸。宋徽宗知道后说,这个药自己已经服用多次了,没什幺效果。杨介解释道:“皇上的病是因为吃冰食太多而得,臣因此用冰来煎此药,是为治致病原因。”宋徽宗服药后果然痊愈。

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感慨,虽然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我们的祖先凭借着非凡的智慧,把骄阳如火、赫炎炎的夏天过得沁人心脾、清凉舒爽。

千百年来,古人虔诚而又煞费苦心地藏冰取冰,巧妙而又最大限度地用冰给生活带来便利、舒适和健康,这些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冰器文物,一本本丰富多彩的冰食食谱和本草典籍,更是蕴含在这些行为背后,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