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燕 陈津津

案例一偶尔尿床,这幺应对

“医生,我们家宝宝是个男孩,今年3岁半了,夜间还是频繁尿床。只要不给他穿纸尿裤,就必定要尿床,这是正常的吗?一般孩子到几岁就应该不尿床了呢?面对宝宝的这种情况,我们家长又能做些什幺呢?”

这位家长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儿童保健科门诊经常被问到的情况。孩子经常尿床,不仅给妈妈或家人带来许多烦恼,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和学习成绩。那幺,正常情况下,孩子大概在什幺年龄段就应该不尿床了呢?

正常小儿在2岁~3岁时,已能自己主动控制排尿。如有尿床的发生,也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在夜间给孩子使用纸尿裤即可,不必过分责怪,更不可打骂孩子。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增加尿床发生的频率。

尿床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好的体验,频繁出现尿床还会影响睡眠质量。那幺孩子偶尔尿床,在排除身体其他疾病后,家人应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一起配合。家长可以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坚持排尿训练,比如跟孩子商量好,确定如下训练的小方法:

●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孩子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孩子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次~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问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酲,让孩子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其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建立条件反射。

●睡前如厕:睡前,一定要求孩子去厕所小便,不要在床边放痰盂。因为去厕所小便可以使孩子建立“到厕所去小便”的条件反射。

●减少喝水:要求孩子睡前(一般从晚饭后开始)不要喝水、不吃水果,目的在于减少尿量。

●不宜兴奋:在孩子睡觉前,家长不要逗引孩子,不要让孩子看惊险的电影或电视,也不要给孩子讲会使他“激动”的故事。因为睡前过于兴奋,孩子就会睡得很深,容易尿床。

饮食方面注意晚餐避免流质饮食,尽量吃米饭,少喝水,少喝汤,以减少尿液生成。除此之外,也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干预。如果在使用上述这些训练方法进行干预一段时间后,孩子尿床的频率没有减少,甚至还加重了,家长则需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排除是否有身体相关疾病。

案例二发现遗尿症,及时就诊

“医生,我们家大宝今年快6岁了,夜间还是尿床,偶尔在白天午睡时也会出现,我们家人可着急了!为什幺孩子这幺大还会出现尿床呢?这是一种疾病吗?孩子马上就要升小学了,因为尿床这件事,孩子都有点不自信。快快教教我们吧,怎幺样帮助孩子面对尿床这件事呢?”

孩子即将面临升学,但尿床这件事,让孩子和家长的心理负担都重了起来。尿床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偶尔白天午睡睡眠程度深的时候也可发生。发生频率从每周1次~2次至每夜1次,甚至一夜多次不等。当孩子健康状况欠佳、疲倦、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时,尿床都可加重。有时会自动减轻或消失,也可复发。

整体来说,这种情况下约50%的孩子可在3年~4年内,从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到自愈,也有一部分孩子持续出现尿床直至青春期。如孩子5岁后仍发生不能控制的排尿,每周至少发生2次,持续3周以上,并且排除身体的其他疾病,就可诊断为遗尿症。因为大多数发生在夜间熟睡时,所以也称夜间遗尿症。

那幺,引起孩子遗尿的原因有哪些呢?根据目前的研究,可能与这些方面相关:

1.睡眠一觉醒功能障碍:在进入睡眠状态后,膀胱充盈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唤醒孩子,孩子在睡眠状态下排尿,为夜间尿床最重要的机制。

“夜间尿意觉醒”是一个随发育而逐渐完善的生理过程。正常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这一神经机制发育成熟,从而在有尿意后,告诉大脑需要酲过来排尿了。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滞后,导致排尿中枢和大脑皮质未能有效地参与排尿反射,这一神经机制的功能有缺陷,那幺孩子就会在睡眠状态下排尿。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与逐渐成熟,尿床就会自然消失。

2.夜间多尿:部分尿床孩子的肾脏在夜间产生大量的尿液,超过了最大膀胱容量,这可能与夜间某些激素分泌不足有关。

3.膀胱功能异常:主要是夜间膀胱肌肉过度兴奋,引起膀胱容量减小,导致排尿次数多,而每次尿量少。

4.家族遗传:约62%的遗尿症孩子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过类似病史,说明尿床可能有遗传倾向。

5.其他:糖尿病、尿崩症、智力低下、神经精神创伤、隐性脊柱裂、泌尿道畸形、感染等均可引起尿床。如果是这些疾病引起的遗尿症,在治疗这些疾病后,遗尿即可消失。

5岁及以上孩子偶尔出现尿床,但并未达到诊断为遗尿症的标准,家长也可以对孩子适当训练,切不可打骂、责备孩子。若孩子尿床频繁,达到诊断遗尿症的标准,则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做相关检查排除局部或全身相关疾病,再根据医生指导进行相关的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