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头发的颜色是生活压力的晴雨表,也是衰老速度的显示器。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个故事只是文学家笔下的演绎而已,不可能是真的。不过,一个人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突然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会加速长出白头发,这事倒真有可能发生。此前已有很多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那幺,已经变白的头发有没有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在50年前就被科学家认真地研究过了。着名的英国皮肤科专家詹姆斯·斯坦利·科迈什(James Stanley Comaish)曾经在1972年发表一篇论文,描述了一名58岁的男子头发变黑的事实。这名男子的头发有黑有白,但科迈什发现他有5根头发在靠近发梢的部分是白色的,而靠近毛囊的根部却是黑色的,表明他的头发正在由白转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马丁·皮卡尔(Martin Picard)教授也对头发颜色的变化感兴趣,他委托自己的研究生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将头发颜色的微小变化数字化的技术。具体来说,工作人员先用一台精细的切片机将头发切成1/20毫米厚的切片,每个切片大约相当于一个小时的生长量。然后再用显微镜扫描这些切片,将图片输入计算机,就能计算出每根头发的“毛发着色模式”(Hair Pigmentation Patterns)。这就相当于知道了生出这根头发的毛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黑色素合成情况。

之后,皮卡尔教授在报纸上登广告,找来了14名志愿者。这些人有男有女,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已经65岁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双色头发。研究人员从他们身上取到了双色头发的样品,一边用上面提到的方法测出这些头发的“毛发着色模式”,一边让他们详细回忆前段时间里的每一天都是怎幺过的,并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压力打分。

最后,研究人员把这两套数据输入计算机,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发现一个人感受到的生活压力和他/她当天长出来的头发颜色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压力越大,毛发的颜色也就越浅。生活状态越轻松,毛发颜色也就越深。

举例来说,一名55岁的志愿者有5根头发出现了颜色变黑的情况,而变黑的时间点和他不久前刚刚度过的两周假期相吻合。再比如,一名50岁的妇女有一根头发的中间一段变白了,而那段时间她正好因为失恋而搬了家,显然那是她在过去一年中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

粗看起来,这个结果似乎没什幺值得大惊小怪的,不就是进一步证明了压力确实能让人头发变白嘛。但实际上这个结果让皮卡尔教授大吃一惊,因为它证明了当一个人的生活压力减轻时,头发颜色居然真的会重新变黑,这个结果和此前的小鼠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小鼠实验发现小鼠毛色同样会在压力下变白,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原因是小鼠毛囊里的黑色素分泌细胞会在压力下死掉,而死掉的细胞显然是不可能复活的。

皮卡尔认为,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说明人类毛发的变白机理很可能和小鼠的不一样,小鼠实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套用在人类身上。于是,他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分析了不同颜色人类毛发中的蛋白质组学,结果发现有300种蛋白质和毛发变色有关系,而这;500种蛋白质的合成效率与毛囊细胞内的线粒体直接相关。

一提到线粒体,大家都知道这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类似一座城市的发电站。皮卡尔教授的专业就是研究线粒体。他发现线粒体同时还是细胞的压力测定仪,负责监测外部环境的变化,然后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合成方式和效率。对应到头发颜色上,这就相当于让头发变白或者重新变黑。

皮卡尔教授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1年6月22日出版的eLife杂志上。如果你认为这篇论文仅仅是关于如何让头发重新变黑的,那可就太小瞧这位皮卡尔教授了。他的真正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衰老,因为头发颜色是衰老的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换句话说,他开发的这项技术相当于把人类毛发变成了树木的年轮。有经验的植物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年轮,判断出这棵树在其生命周期里都经历过什幺。同样,一个人的“毛发着色模式”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身体状况,体现的是这个人的衰老速度的变化。

这篇论文的结果说明,一个人的衰老进程不但可以经常变化,甚至是可逆的。未来的科学家们也许可以通过对毛发颜色的监控,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从而开发出延缓衰老的新药。

至于头发颜色,皮卡尔教授认为人类的头发需要越过某个衰老阈值才会彻底变白。也就是说,年轻时,人距离这个闽值还很远,怎幺折腾都不怕,头发都有可能重新变黑。但如果人到中年,距离阈值已经很近了,那幺来自生活的某次暴击将会迅速让他越过阈值,从此新长出来的头发就都是白的,无法再变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