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你还在好奇,为何昨天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葱少年,今天却决绝地选择“一跃解千愁”?

你是否惊讶,为何邻家那个被人交口称赞的花季少女,突然变得冷漠、疏远、暴食,甚至在自己手臂上划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

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身边这个曾经最让人羡慕的“学霸”不再意气风发,而是沮丧到难以胜任学业,一步步沦为令人痛心的“学渣”?

家长们请看过来:这些孩子也许正在遭受抑郁情绪或抑郁障碍的困扰与折磨,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愈来愈呈现低龄化趋势,抑郁症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最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带有明显的发育、发展性特征。这一时期的个体寻求独立,寻求自我同一性,危险因素会“不期而遇”。而且,由于青少年情绪稳定性较成人差,常以行动化的方式表达情绪,在重度抑郁时伴有较强自杀意念,极易诱发自伤、自杀行为。因此,青少年已经成为抑郁症人群中受伤害最严重的群体。

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平均患病年龄日趋降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1/4。根据流行病学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8%,而抑郁情绪的检出率则在20%~44%之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多集中在13~16岁。虽然青少年抑郁高发,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而且,青少年抑郁的表现往往比成人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许多青少年没有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导致抑郁症的就诊率很低。比如,隐匿型抑郁症的症状不典型,常常被忽略,还有些抑郁症状与躯体疾病共存,易被躯体症状掩盖。为此,教育部将抑郁症正式纳入了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通常,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有可能经历抑郁情绪。具体到青少年,也许孩子刚刚升学进入新的环境难以适应,新学期需要住校不得不与家人分离,结交同学过程中遭遇到身边同学的误解,新课程难以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都可能让青少年变得郁郁寡欢,产生抑郁情绪。

我们在医学中常提到的抑郁状态,则是一种以抑郁心境为特征的病理性情绪、行为及躯体化症状的综合征,相对来说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心理学或医学处理。也许少年的他正遭受一次又一次校园霸凌,或是被身边人越来越高的期待“卷”得不知该如何自处,以至于慢慢地难以体会到内在的高兴与愉悦,对周围的一切丧失兴趣,开始厌学、不愿意社交,连胃口也变得很差,有时又控制不住地吃得太多,常常懊恼、后悔,晚上也难以入眠……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抑郁状态。

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着、持久的心境低落,通常持续超过两周,对社会功能影响很大,达到临床诊断标准,需要更为积极的心理学及医学处理。当他一次次遭遇生活的暴击,渐渐开始封闭自我,缺少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头脑变得越来越迟钝,学习越来越吃力,成绩明显下降,跟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甚至开始有了不想活的想法,在某个难以入眠的夜晚试图伤害自己……此时他就已经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了。

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有3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睡不着,或者睡太多;对别人感到生气和易怒;对他们过去喜欢的东西失去兴趣。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我: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让他远离抑郁的魔爪?

第一,请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孩子的所谓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受到同学的冷落甚至欺凌,或者在受到老师批评后感到伤心、愤怒,家长不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只会给他讲道理,忽略他的情绪。请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真正去接纳和共情,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与孩子一起体验情绪,帮助他处理他自己无法处理的情绪,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给予孩子温暖、安慰和支持。

第二,帮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与生活压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平时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孩子以更开放、接纳、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压力。为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还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并肯定这种努力。同时,还要注意到孩子现实的困难,在他需要帮助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

第三,跟孩子一起,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比如闻喜欢的香薰、听听音乐、看一本书、画一幅画,或者让孩子与他喜欢的宠物在一起,或者共同练习腹式呼吸、肌肉紧张放松训练等。

第四,鼓励孩子走出去,建立更好的同伴关系。在青春期,同伴是孩子满足社会需要、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是受到孤立还是有比较好的同伴关系。当孩子在建立友谊方面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嘲笑,不要贬低,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交往的技巧。

最后,如果孩子已经有了前面所讲的抑郁表现,请家长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尽快带孩子寻求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