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

地球上多元的风土,孕育出多彩的食物。食物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寻找慰藉。《风味人间》全书从“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灯火”七大主题出发,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国际视角观察舶来物种对中华美食的影响,审视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变,及其背后蕴涵的情感互联与文化交融,全景式呈现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读者理解全球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

冬至,宣告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到来。传统农家年底杀猪,要妥善腌制以备长期食用。中国传统火腿的制作仰赖天时地利,产地局限在长江流域和云贵高原,以浙江的金华火腿和云南的宣威火腿最为出名。

徽州,冬季最低温徘徊在冰点上下,湿气弥漫,方便盐分缓慢而持久地深入腿肉内部。汪兆惠最在意猪后腿,这是制作火腿的原料。盐分的拿捏最关键,用盐不足容易腐坏,用盐太过则阻碍生腿脱胎换骨进化成火腿。祖辈的经验加上20多年的腌制实践,汪兆惠下手自有分寸。

腌好的咸腿亟待脱盐晾晒。1个多月之后,汪兆惠开始密切关注天气。曝晒是皖南火腿的必经之路。南屏村四面环山,群峰聚拢水汽,难见天日。为了避免火腿表层回潮,当地人会把腌好的咸腿反复晾晒。汪兆惠说:“火腿肉越晒越香,我现在都不拿回家,等到五月份天热了,就拿回家了。”

火腿是中餐厨师的秘密武器,也是很多传统菜肴里的无名英雄。经典淮扬菜大煮干丝,出神入化的刀工并非单纯彰显厨师高超的技艺,而是为了迅速让干丝吸收汤汁的滋味。毫发般的细丝浸入以火腿和母鸡熬制的高汤,片刻出锅,既保有干丝应有的柔韧,又最大限度地汲取了火腿的精华。

距离中国9000多公里之外的西班牙,多纳托和汪兆惠一样,也在应对阴雨连绵的天气。窖藏室的湿度将关系到几百条火腿的成色。与中式农家火腿不同,西班牙火腿的风干、窖藏都在室内进行。火腿表面蒙着白色菌丝,这是内部发酵良好的标志。

火腿是西班牙人引以为豪的名片,几乎每一个西班牙人都能随口说出与火腿相关的谚语。小镇哈武戈坐落山中,每年出产数万条伊比利亚火腿。以哈武戈为中心,当地遍布火腿加工厂。在这里,人们多用酒窖陈放火腿,定期给批量化生产的火腿涂油,调整悬挂位置,甚至还规定了肉面的朝向、窗户开合的尺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人力的悉心养护是火腿进化的路标,指引它们通向完美风味的终点。

与大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火腿不同,多纳托的窖藏室火腿出产不多,每条火腿都有机会发展独特的个性。熟成之后的火腿薄如纸片,绯红的瘦肉与淡粉的脂肪相间环绕,细腻的纹理间渗出均匀的油花,看上去有些干涩,却入口即化,榛果的浓郁芬芳气息配合肥而不腻、软硬平衡、瘦而不柴的肉质口感,先是微咸,再有醇厚香甜,滋味上的表现力激增了几十倍,具有极高的品质。

西班牙火腿与中国火腿的制作方法异曲同工,主要依靠海盐调味,在低温下腌制,自然脱水、风干制成。作为西班牙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西班牙火腿的历史超过了1000年。制成西班牙火腿的种猪在育肥期的主要食物是橡子。橡子有利于种猪形成肥厚的皮下脂肪和丰腴的肌间脂肪,进而有利于火腿在陈放期间水分缓慢均匀地散失,形成柔润的口感,同时减缓火腿熟成的进程,促进风味物质的累积。经过少则10个月、多则数年的窖藏,火腿的制作才得以完成。

火腿既成,吃起来也有讲究。在创造力四溢的西班牙人那里,火腿切片、享用,都变成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互动表演。多纳托的朋友桑奇德里安是西班牙技艺高超的切片师。35年前,他无意间踏入切片师的行业,从那之后,便开始了火腿切片师之路。“拿着刀切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感到无比自然,就像这个东西属于我一样。”桑奇德里安说。薄片般的刀刃划过一整只伊比利亚火腿,剥落的油皮下,红白相间的诱人姿颜展现了出来,空气里弥漫着油脂老酒般的芬芳气息。

春节将至,上一年腌制的火腿已经完整经历四季,即将隆重地走上年夜饭的餐桌。相比西班牙人吃火腿的仪式,中国人更注重火腿烹饪后的味道。

汪兆惠认为火腿只需简单烹制,而在传统专业人士手中,不同部位各有菜式,讲究因材施教。火腿吊挂发酵,油脂和盐分由上至下缓慢沉淀。火腿上部的火踵部位油脂和盐分含量不高,极适合为汤菜增鲜;最下方的部位油脂和盐分沉积最重,吊汤最为适宜,熬出来的汤头色泽橙黄,滋味鲜美;中方部位肉质瘦嫩,吃法灵活多变,直接切片入菜,或与豆腐、鱼等食材蒸制,既起到提鲜的作用,又能保留细致的口感。

将干制的笋衣泡发,切成片后整齐码在锅底,再将肥瘦相间的火腿肉切片,覆在笋衣上方,以小火慢蒸4个小时。蒸制的过程中,竹笋的清香与火腿在岁月中沉淀的风味混杂交融,简单的烹饪方法却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味蕾。这就是火腿的奥秘所在。自身的复杂特质决定了它能够与多种食材相互搭配,衍生出不同的滋味。

保鲜手段多元的今天,贮藏不再那幺重要,然而历尽岁月凝练的风味,依然在餐桌上千回百转。不论是热气腾腾地上桌,还是直接食用,把鲜肉修炼成火腿,东西方的工艺异曲同工。

(摘自《风味人间》,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鱼翅与花椒》

作者:[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何雨珈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扶霞1994年来中国长住。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野外,从福建的深山到扬州迷人的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出版:江苏古籍出版社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他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随园食单》。本书开篇先列须知单和戒单,阐述烹调的基本原则,随后按照食物种类开列江鲜、杂牲等单,并在各单下列同种食物的不同做法。看此书,可尽观中式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