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政文

2021年入冬以后,西安市各大医院相继接诊多个出血热患者。出血热由于早期症状和普通流感较为相似,所以被不少患者误以为是普通感冒。实际上,出血热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需要引起大家的警觉。

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出血热是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学名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一种名为汉坦的病毒(20世纪80年代由韩国科学家从韩国汉坦河附近的老鼠身上分离而得)引起的,经动物鼠,特别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其他如猫、猪、犬、兔等动物亦有可能)传播给人体,潜伏2~3周后发病。

开始时,感染者会出现怕冷或寒战症状,体温骤升至39~40℃(出血热的“热”即指此),全身出现“四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酸痛)、“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面部似酒醉貌,是毛细血管受损造成的)、“三点”(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出血点,即出血热的“出血”),这些症状会持续3~7天(医学谓之发热期)。随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甚至消退,但并非病情好转,实是加重,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医学谓之低血压休克期)。继而尿量减少(肾功能受损,一天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严重者可致肾衰而丧命,医学谓之少尿期)。再继尿量又逐渐增多,持续7~14天(每天量4000~6000毫升,医学谓之多尿期)。最后,经过治疗,在发病1个月后,多数患者肾功能能逐渐恢复,小便量减少到每天3000毫升以下(医学谓之恢复期 )。整个病程包含了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以及恢复等五个时段,医学谓之五期,完全康复需1~3个月。

对于出血热,医生常通过查血、查尿以及病原学检查等方法予以确诊。治疗原则有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如休克、肾衰)等。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只要得到及时救治,绝大多数出血热患者都可完全康复。

“三早一就”很重要

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具体就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建议患者就近到正规医疗机构感染科住院(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这里面,重中之重是要早发现。要做好与普通感冒的识别,切忌盲目自行服用抗感冒药而延误病情。由于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太相似,都有发烧、头痛等症状,且两病的发烧持续时间也颇相近,同为3~7天,两者很容易弄混。为此,本文将两者的识别要点归纳为“四看”,供读者参考:

一看是否处于出血热高风险区域。出血热高风险区全球首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而我国恰处于疫情重地(每年出血热病例占世界病例总数的90%以上)。国内则以陕西、黑龙江、湖南、湖北和山东等地为甚,其中陕西又以关中地区(包括西安、渭南、咸阳、宝鸡)为最。

二看是否处于流行季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有两个出血热发病高峰:一个是10月到次年1月的大高峰,称为秋冬峰;另一个是4~6月(5~7月)的小高峰,称为春峰(这两个“峰”也正好是老鼠活动较为猖獗的时段)。

三看病史。如发病前1个月内是否有鼠类接触史,是否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去过野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或在荒草地上坐卧、露营等。

四看症状。若出现“一热”“三红”“三点”“四痛”等典型症状,尤其是有“烧退病重”的反常情况(感冒患者一旦烧退便无事,出血热患者烧退却是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的开始,病情反而更重),应高度怀疑出血热,立即就近住院治疗。

在防范出血热方面,我们要做到:在野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裤、长衫以及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不让肢体外露,防止鼠类咬伤;远离水边、草地、丛林等鼠类容易出没的地方,以免接触其排泄物或污染物;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须将长期防鼠灭鼠措施落到实处;选购草莓等水果,应以外表无异物、无异味为佳,吃前用淡盐水浸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能去皮尽量去皮)食用;肉类、海鲜等吃前要煮熟煮透。

出血热高发区居民,以及进入高发区的人员,必须接种出血热疫苗。疫苗接种共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半年以上。

谣言止于智者

新冠疫情与出血热重叠之际,一些人出于一知半解或想当然,变成了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人。

谣言1:出血热是新冠病毒带来的

西安出血热暴发于新冠疫情发生时,使一些人怀疑其与新冠病毒有关联。其实两者虽同属传染病,但无任何联系,在病毒种类(出血热祸首是汉坦病毒,新冠疫情是新冠病毒)、传播渠道(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鼠类,不会人传人,因而不会出现大范围跨越式传染;新冠病毒的动物媒介尚不清楚,但可人传人已是定论)以及主症(出血热以肾损害为重,新冠肺炎主要侵犯肺)等方面都不一样,不可随意相提并论,做好各自的预防事宜才是正事。

谣言2:出血热就是鼠疫

很多人看到出血热主要通过老鼠传播,就认为出血热是鼠疫。这其实是错的。出血热是病毒为患(即汉坦病毒),鼠疫则是细菌作乱(即鼠疫耶尔森菌)。鼠疫传染性极强,属甲类传染病,病死率高达60%;出血热属乙类传染病,目前死亡率已低至3%,其传染力与危害程度远低于前者。

谣言3:出血热是埃博拉的“亲戚”

前些年非洲曾流行过一种叫作“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病,由于“埃博拉出血热”也有“出血热”三个字,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联想:莫非它和出血热有某种亲缘关系?诚然,两病都有类似的出血表现,却不是什幺“亲戚”。埃博拉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与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完全不一样,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二者之间有关联。

谣言4:草莓传播出血热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接触传播,即人体被老鼠咬伤,或皮肤黏膜破损处接触到了带有病毒的老鼠粪便、唾液、尿液等被感染。第二条是消化道传播,即食物和水源遭受过带有病毒的老鼠污染,吃下这些食物或饮用这些水后可能成为受害者。第三条是呼吸道传播,即带有病毒的老鼠分泌物形成尘埃或气溶胶,人通过呼吸吸入而被感染。

比较一下就不难明白,草莓与这几条途径都没什幺关联。但如果草莓被带有病毒的老鼠咬伤,或遭受带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又没有经过严格清洗与消毒即食用,那就有感染出血热的风险。但这不限于草莓,其他水果也会有同样情况。这也是水果一定要认真选购并做好清洁消毒处理后再食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