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亮

2024年3月,广东省一名90后走进人民大会堂,带着乡亲们沉甸甸的嘱托参加全国两会,她叫沈燕芬。四年前,在深圳当白领的她被父亲喊回村时,乡亲们一度怀疑:这个皮肤白嫩、个子小的姑娘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回农村能干什幺?沈燕芬戴上草帽,从做拖拉机手开始,一步步成为优秀的“新农人”,带领家乡人复耕三千多亩(1亩≈666.67平方米)撂荒地,为村里增收数百万元。

女承父业,深圳白领回村做农机手

1991年,沈燕芬出生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一家广告公司工作。2018年9月底,沈燕芬休假回到家乡时,正赶上收获稻谷的农忙期。父亲沈灿星是当地最早一批做农机服务的农民,家里置办了水稻收割机、拖拉机插种机等机械。每到农忙季节,他就披星戴月地帮人家收割稻谷,有时甚至要从清晨忙到凌晨,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

看着父亲因疲劳挺不直的腰杆,沈燕芬心疼地劝说:“爸,你干这行都四十多年了,腰椎又不好,不能再这幺劳累下去了,考虑退休或者转行吧!”沈灿星摇头苦笑,说他大半辈子都投入在这片土地上,对种粮收粮有感情。

父亲非但不退休,还想拉沈燕芬“下水”。见女儿休完假就要回深圳,沈灿星说出了心里的想法:“你在外面工作压力也很大,要不考虑辞职回乡,和老爸一起做农机服务?现在惠农政策多,干这一行的人却越来越少,机械和人手都远远不够用啊。”沈燕芬摇头拒绝,说自己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和种地收粮八竿子打不着呀!父亲劝不动沈燕芬,又转移了目标,开始劝说她的弟弟妹妹回乡发展。他们都是大学生,有学设计的,有学英语的,有学工商管理的,本来都和农业不沾边,但后来都陆续被父亲说服了。

2019年,沈燕芬的小弟刚大学毕业,父母就劝他回去做植保无人机业务。当时这是个新兴行业,沈燕芬的小弟也比较感兴趣,就回村当起了农用无人机操作员;沈燕芬的小妹则继承父亲的事业,回乡开起了农机;大妹和大弟被老爸劝回家乡后,更是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农户抱团耕作,他俩一个管行政,一个管业务。身为大姐的沈燕芬了解到这些,不禁陷入思考。她知道,国家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如果自己辞职回村当“新农人”,用所学知识推动家乡的发展,也不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2020年初,沈燕芬决定顺了父亲的心愿,辞职和弟弟妹妹们一起让合作社走上轨道。

就这样,沈燕芬变成一名大学生农民。刚返乡的她自信满满,在网上看了一些农业相关的资料和典型的发展案例,又去线下参加了相关的行业培训,然后凭着在深圳时的工作经验,给合作社做了很多发展规划。

沈燕芬把父亲拉到自己的电脑前,指着上面的规划书和思维导图,给他滔滔不绝地介绍。父亲却只是瞄两眼,就给了她当头一棒:“你这是纸上谈兵,坐在电脑前瞎指挥。”沈燕芬有点生气。但父女俩认真交流一番后,她才发现是自己肤浅了。第二天,她就深入田间地头,跟着父亲认真学习农机操作,以及相关的农业知识。

时逢乡村振兴发展如火如荼,合作社农机订单量激增。但村里的年轻人很少,他们大多都去城里求学、工作、经商了,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这就导致会操作农机的人越来越少。为填补当地农机手的空缺,沈星灿开始着重培养沈燕芬。比如开拖拉机时,路上遇坑、遇坡,父亲都会手把手教沈燕芬怎幺驾驶。慢慢地,她也可以开着拖拉机帮农户干活儿了。

带领承包撂荒地,家乡也有“诗和远方”

早晨六点,沈燕芬就来到田间地头忙碌。点火、挂挡、启动、耕地……整套动作略显生疏,但她操作得很认真,并且干劲十足。正午太阳毒辣,沈燕芬戴一顶草帽坐在拖拉机驾驶座上,已经晒黑的脸蛋上布满了尘土和汗水,耳边是“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身边是一群看热闹的乡亲。

开始,沈燕芬开着农机下地干活,“回头率”特别高。大家既好奇又惊讶,这幺一个瘦瘦小小的姑娘,能干好农活吗?后来乡亲们才发现,沈燕芬并非心血来潮才改行做农民。她天天浸在地里开农机,还向种田高手虚心请教,并努力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时日渐长后,村里人都对这个90后刮目相看了。

沈燕芬觉得,相比在深圳当白领时的忙碌,回乡后的忙碌是不一样的。将干硬的土块犁成松软的泥土,看着地里渐渐长出新苗,再一天天变成金黄的稻穗……这种忙碌令她感到踏实又亲切。

随后,沈燕芬又学会了操作收割机、插秧机等,成了广州市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她经常带着农机团队一起去给农户干活儿,还把自己的工作视频分享到网络上,表示“开拖拉机的女生也很霸气”,获得了不少赞美。

但开农机只是第一步,和农户们打交道才是一门学问。父亲外出跑业务的时候,沈燕芬也跟着去。这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此前的那套规划确实过于理想化了,但父亲的“老办法”也不是一定好。他的电话一天到晚总是响不停,找他的人很多:有农户让收割稻谷,有农机手让修机械,还有合作社的各项事务……他就像一个陀螺似的,成天忙得团团转。

沈燕芬觉得,父亲这是不科学的运营方式,忙碌而低效。于是,她和弟弟妹妹们连夜开会,制定了一套新的管理制度。有人专门负责跑业务,有人负责维护机械,沈燕芬主抓农机手团队工作,小弟负责无人机业务……大家分工明确,父亲终于不用再那幺劳累和操心。

沈燕芬有文化有见识,也有格局,她不像父亲那样“单打独斗”,让规模和发展都受限。2021年,沈燕芬带领自家合作社,与其他几家农机合作社一起,组建了广州市第一家农机联合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帮助传统农机合作社转型升级,也能解决农忙时农机调配不开的难题。

随着资源的整合配置,联合社每年的服务面积越来越大,到2023年已经超过10万亩!这是沈燕芬父亲一年耕作面积的上千倍。

这些年,因为城镇化和老龄化问题,很多人干脆让自家那一亩三分地撂荒了。沈燕芬返乡后,看到农村有不少闲置或者低效利用的土地,便带领合作社承包下来,共承包了附近多个乡镇的3000多亩荒地。

有些地块因常年撂荒,草比人都高,这就给第一年的复耕复种增加了难度。好在现代农业已经实现机械化,沈燕芬通过调动各种大型农机具,率团队让一块块荒地变成良田,带动周边上千农户实现增收。

“每到收获季节,你站在田边,会看到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风吹过来,你会闻到一阵阵稻香。”沈燕芬动情的介绍,这些话足以证明她爱家乡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人们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是“诗和远方”,但那一刻,她觉得留在家乡也有“诗和远方”。

调整思路开好局,做优秀“新农人”

2023年秋天发生的一件小事,给沈燕芬带来很大的触动。当时正值水稻收割期,受阴雨天气影响,当地农民都要烘干粮食。沈燕芬所在的合作社托管的好几块种粮基地,稻谷也已经成熟,但因为要等烘干厂的档期,而无法收割,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的粮食变得过熟。这令沈燕芬感到心酸。

后来,沈燕芬和团队好不容易联系到几个烘干厂,可以让他们使用了,与之签订合作协议的农户们却说,其实大家更需要收购方,大家情愿价格低一点,也要把这些粮食尽快卖出去。因为烘干之后,农户还得把粮食拉回家去,但他们没有条件存储。

沈燕芬这才发现,自己需要调整工作思路。之前她总想着解决种植和收割的问题,但只做这些远远不够,必须让种出来的粮卖得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格。卖好了,对农民来说这一年的辛苦才有意义!

沈燕芬的家乡是丝苗米发源地,生产的米被称为“米中碧玉”,和很多着名的大米品类一样芳香可口。但这种优质大米只在本地出名,外省很少有人知晓。一心想帮农户卖粮食的沈燕芬,决定借力打造一个丝苗米品牌,让它和增城荔枝一样世界闻名!

2023年12月,她和团队开始规划品牌的包装、设计、宣传等,又尝试做起了网络直播带货。她希望借由多种渠道,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开辟新路径。于是,沈燕芬这个拖拉机手,从此又多了个“农村电商女主播”的标签。

因经常发自己开拖拉机的短视频,沈燕芬这个90后“新农人”在网上有了一些粉丝。再加上她站在农田边开播时表达清晰,亲切自然,很快就赢得各地网友的“围观”。半月下来,沈燕芬就在网上销售出去几万斤丝苗米。

这个好开局的背后,离不开沈燕芬的辛苦付出。最忙时,沈燕芬和团队吃住都在公司,开播介绍产品喊到嗓子哑。此外,他们还要严把质量关,贴心做好客服工作,大家齐上阵装袋发货,每天都忙得天昏地暗。沈燕芬和同事们的放松方式,则是一起去地里开农机。

尽管很忙也很累,但沈燕芬干劲十足:“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乡亲们辛苦种出来的大米,本来卖不上价,但拿到网上被天南海北的客户试吃后,赢得了一片点赞和回头客,价格也提上去了。我们当然很开心,每天干得热火朝天!”

沈燕芬记录农村生活的短视频,也影响了不少年轻人。一些大学生千里迢迢从外省跑过来,要给她当学徒。他们觉得农村很有发展前景,而且沈燕芬做的事情有意义,就想学着她的样子,当一名优秀新农人。对此,沈燕芬感到欣慰,但也不忘提醒他们: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份需要毅力和热爱的事业。“可能你要坚持很久,深深扎根在里面,才能看到一点苗头、一点小成果。”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沈燕芬还把目光投向新兴农机农具,合作社在掌握传统农机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新型深松机、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她还和弟弟妹妹联合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农机手。

回乡务农四年后,当初对农事知之甚少的沈燕芬,如今已成为合作社的特聘技术顾问,同时她还是优秀的农产品带货主播。沈燕芬在家乡复耕3000多亩撂荒地,为农户们增收数百万元,也荣获了“全国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据沈燕芬介绍,如今我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而怎样让他们真正留下来,在农村更好地发挥才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在202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沈燕芬围绕“新农人”的职业保障、成长激励措施等主题,提交了议案。

未来,沈燕芬期盼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新农人”“兴农人”群体中。大家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间施展抱负,通过不断探索和突破,实实在在地帮农民解决更多问题,让乡村变成鸟语花香、鱼米丰收、人人向往之地!

编辑|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