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引领和激励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奋进新征程,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投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全国妇联为298人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为199个单位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其中,来自甘肃省的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继、庆阳市宁县妇联主席房睿、秦州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服务中心清扫清运大队、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注册登记监督管理科等个人和集体榜上有名,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大展身手,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释放巾帼力量,成就了新时代女性的出彩人生。

张继:立德树人育学子,脚踏实地搞研发

文/栗金枝

她授业解惑、立德树人,为学子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她双脚沾满泥土、心中充满智慧,用毕生精力服务“三农”;她潜心科研、自主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张继。

1984年,21岁的她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从此站得了讲台,下得了田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西北大地上。

带学生:知行合一,学用一体

在学生的心中,张继很少疾言厉色,她打破传统的“满堂灌”“黑板上进行实验”等授课方式,带领学生下地实践、多观察多总结,收获技能。“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合理规划、绝不拖延。在她的指导和监督中,我们的课程都能按时按点完成。”她的学生宋珅说。

40年如一日,张继甘为人梯,为国育才,先后培养博士12人、硕士100余人、本科生1500余人。2005年,她研究的课题《研究性教学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实践与效果》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她指导学生接连斩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奖项,以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李政道奖学金等,为新时期“双创”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此外,她还积极组织创建国家级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特色功能食品行业中心、甘肃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科学研究平台。

一路走来,张继的科研团队逐渐发展成“双创先锋”。借助技术平台,发挥创新人才优势,她带领团队致力于西北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天然产物开发利用、陇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

“2005年,我们利用葡萄酿酒工业废渣研制出‘降脂灵等保健产品;2007年,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旱作农业区面积大等特点,带领学生制备出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剂和固沙种草剂,使治理成本降低30%~40%;2008年,以马铃薯茎叶废弃物为原料,利用微波萃取技术,快速、高效地提取茄尼醇,提高了马铃薯茎叶的附加值,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11年,我们利用番茄制品废弃残渣,研制出具有预防心血管、前列腺炎等疾病和抗氧化作用显着的专利产品。这些成果均已实现了产业化。”张继介绍。

对于曾经的科研成果,张继如数家珍。她就是这样带领着团队一边工作、学习,一边助推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生产实践。

搞科研: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近几年,张继沉心于对兰州百合的研究。“我们通过控制‘百合呼吸的酶,解决了百合易腐烂褐变、货架保鲜期短的问题;制定了干百合生产的企业标准,保证干百合的出厂质量;最后将百合开发成多糖饮品、麦片等,延伸百合的产业链,提高百合附加值多达5倍。”张继说。

张继把科研对象当作自己的孩子,她说:“我要为自己的孩子求发展、谋福利。”张继依托新技术,创新出“高校—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促使建成了鲜食百合规模化绿色生产线5条、百合脱水标准化生产线5条,指导企业建成百合气调保鲜库39个。为了解决长途保鲜、储运等难题,张继及其团队构建出“兰州百合”保鲜绿色新技术及可控一体化生产装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研究的相关课题荣获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除了日常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张继还承担起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她曾为11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生产示范基地(线)50多个,成果在30余家企业转化,服务企业新增产值3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2000余个,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针对全省12个区县120余个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开展培训,助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

“接下来,我会继续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四强行动为抓手,争做科学发展领头羊、民生改善排头兵,为农民解难题、为企业谋发展、为国家育良才。”张继说。

房睿:倾情只为“半边天”

如今,走进宁县大地,塬面随处可见成片的苹果园,川区到处都有设施瓜菜,家禽家畜养殖已成规模,金银花和食用菌作物种植蔚然成风,特别是以家政、香包刺绣等新兴产业为主的“巾帼乡村就业工厂”“陇原巧手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一大特色亮点,妇女撑起了宁县城乡经济发展的“半边天”。这些重要变化,宁县妇女的贴心人——房睿功不可没。

自2011年9月房睿担任庆阳市宁县妇联主席以来,县妇联连续10年获得市妇联年终考核综合一、二等奖;2020年获得省级巾帼脱贫先进集体;妇女儿童关爱帮扶、巾帼脱贫、新媒体平台建设等工作得到了全国妇联的表扬……

牵线搭台,做妇女发展的“领头雁”

巾帼不让须眉,看起来文静的房睿,工作起来却有一股不服输的闯劲。房睿敢想敢试,把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作为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妇小贷”扶持带动1.4万名城乡妇女发展养殖、种植、民俗文化等特色产业,为激发妇女创业热情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精準扶贫工作实施以来,房睿始终思考着如何带动贫困妇女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宁县妇联积极开展五大巾帼行动。一是“思想引领”巾帼行动。以257个村的“妇女之家”和“宁县新女声”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宣传宣讲活动。二是家政、巧手增收巾帼行动。举办“陇原妹”、巾帼家政、劳务品牌培训等培训班75期9747人,输转“陇原妹”510人;开展巾帼脱贫典型创业故事巡回宣讲、建立“陇原巧手创意馆和体验馆”,在深圳建立“陇原妹”劳务输转示范基地。三是健康促进巾帼行动。争取各级“两癌”救助金312万元,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培训133期。四是“创建聚力”巾帼行动。建立“巾帼扶贫车间”14个,并升级为“巾帼乡村就业工厂”,建立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陇原巧手示范基地等44个,带动妇女群众就业3.3万人。为“巾帼乡村就业工厂”争取资金157万元。建立巾帼家美积分超市34个。五是“疫情防控”巾帼行动。组织各级妇联干部、巾帼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宣传,发动社会募捐物资50多万元,慰问抗疫工作一线人员和患病人员1800人。

排忧解难,做妇女维权的“娘家人”

“妇女儿童属于弱者,妇联是他们的‘娘家人,一定要负起‘娘家人的责任。”房睿说。从制度入手,在她的努力带动下,宁县先后健全了信访、人民评审员、法律援助等制度,建立妇女维权接待日制度,在18个乡镇、13个社区、257个村的妇女组织中,建立维权、信访工作站、家庭暴力报警点,协调县法院发布人身保护令31例。成立“守护幸福·和合之家”和“巾帼工作室”,各乡镇均成立反家暴庇护中心和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12338”维权热线,协调公安、司法、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统一挂牌成立反家庭暴力“五中心”,牵头召开反家庭暴力工作联席会,出台《宁县反家庭暴力工作实施意见》,为受暴者提供报警、庇护、就医、伤情鉴定、法律援助、心理抚慰等“一站式”维权服务。

济困扶弱,做呵护儿童的“好妈妈”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是妇联关注的重点。房睿多次就留守儿童工作开展调研,策划各种爱心帮扶活动。建立困境妇女儿童关爱机制,开展专题调研15次,召开孤儿保障联席会议8次,建成幸福福利院1个,300多名孤儿被纳入保障救助范围。组织开展“巾帼暖人心”“把爱带回家”“关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及特困群众”等活动180场次,发放慰问救助物资480多万元,使妇女儿童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树标立杆,做社会文明的“先行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房睿创新形式,带动各级妇联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最美家庭事迹巡回宣讲活动18场。建成家风馆6所、家风长廊9个。制定《“推动移风易俗 践行婚嫁新风”集体婚礼实施方案》,成立婚介服务机构22个,建立文明礼仪大厅1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288个,建立新时代家庭志愿服务站(所)19个,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巾帼志愿者服务队19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100场……

房睿认为,与姐妹们打交道,看着她们拥有了幸福的生活,自己感到无比快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很骄傲,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了价值,赢得了尊重。她以自己的坚毅和真诚,谱写出一曲绚丽的巾帼奋斗之歌。

秦州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服务中心清扫清运大队:展环卫巾帼风采,亮城市文明底色

在天水市秦州区,有这样一支队伍,她们几乎没有什幺节假日,却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行业精神,终日为这座城市的整洁有序、干净美丽来回奔波着、奉献着……在这支以女职工为主的队伍里,先后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夏海菊、“全国三八红旗手”张文英 、全国“时传祥奖”获得者和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个人王花蕊等先进个人。这支光荣的队伍就是天水市秦州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服务中心清扫清运大队。

大队现有女职工395人,占职工总数的73%,承担着包括256条主次干道、10条河道、156条背街小巷共594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作业任务。多年来,大队坚持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卫生为目标,为助推文明城市创建作出自己的贡献。

精细作业,打造“精致环卫”

“身为一名‘环卫人,见证着城市环境一天天变得更好,这是很自豪的事。工作虽然脏、苦、累,但能为城市的环境卫生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很光荣。”这是在大队工作20余年的一位老职工的肺腑之言,也是清扫清运大队职工的普遍心声。大队坚持“雨天与晴天一个样,黑夜与白天一个样,节日与平时一个样,不检查与检查一个样”的“四个一样”标准,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要求,确保城市路面天天干净、月月整洁、年年靓丽。

针对城市部分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标准不高、死角垃圾长期滞留等问题,大队及时与辖区社区联系,发动社区居民和清扫保洁人员共同开展卫生集中整治,将全区所有背街小巷纳入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范围,彻底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热点、难点问题。

全力攻坚,当好创城模范

2021年,天水市创城综合成绩取得全省第1名、全国第13名的好成绩,这对大队的每一位职工来说既是莫大的鼓励,也是有力的鞭策。自2017年4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大队始终争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排头兵,每天对城市主次干道实施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清扫,将城市配电箱、公共自行车点、交通护栏、栏杆、灯杆等纳入擦洗保洁范围,采取“家庭式”保洁,彻底消除作业盲点。主动对区域内破旧设施进行修补更换、对污损墙面进行油饰粉刷,区域环境大幅改善,有效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走深走实。

坚守一线,争做抗疫先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队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全区的环境卫生清洁任务。副队长石代荣带领着全体职工履职尽责,超负荷投入到城市环境保障工作之中,迅速完成了从“城市美容师”到“消杀战士”的转变,勇当城市卫生的保洁员、公共场所的消毒员、生活垃圾的运输员、隔离点生活废弃物的收集员。大队带头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志愿服务队,每天对160余个核酸采样点、400余个垃圾点清运点、1200个果皮箱、99座公厕进行消杀作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群众办实事。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队

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卫生环境,首先要为内部职工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此,大队先后改建环卫工人休息室50余座,为环卫工人休息、换装、避雨、饮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年为环卫工人发放防寒服、雨衣雨鞋。每年定期对所有一线环卫工人进行全面体检,为他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效保障了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利用节日,精心策划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激发大家工作的热情。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如今,秦州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服务中心清运清扫大队的每一位职工,依然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环卫事业,谱写着环卫人守业、敬业、爱业的壮丽篇章。

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注册登记监督管理科:立足平凡岗位,热心服务群众

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注册登记监督管理科主要承担兰州新区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企业(含外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工作,承担“放管服”改革、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信用体系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职能工作。科室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改善兰州新区营商环境、推动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授予“甘肃巾帼文明岗”“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2018年入党的王洪琳是该科室服务窗口的一员,工作时间繁忙、下班时间推迟是常有的事情。“实在不好意思,来晚了,麻烦给我办理一下,没办法,下午有急事。”“没关系,请坐,我马上给您看。”简短的对话,体现出的是办事群众的焦急和服务人员的热情。

1996年出生的张自萍工作认真负责,服务周到热情;27岁的唐雪瑛从没有和群众红过脸,忙碌的窗口里总有她可爱的笑容;22岁的杨红莹工作时间虽不长,但是认真负责的精神丝毫不比老员工差……面对法律法规时时更新、业务系统经常升级、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学习,时刻关注办事群众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增强自身业务水平。

兰州新区厚元养殖种植场的法人张先生年过6旬,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贴心服务下迅速办结企业注销事宜。拿到注销通知书的他竖起大拇指说:“还好有这个同志全程帮我从网上提交材料,帮我写注销决议,不然可把我这个不懂电脑、不会打字的老头子难住了。”

“只要办事群众满意,我们苦点累点都不算什幺。”平凡的话语中,透出的是科室服务窗口全体工作人员那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作为该科室的副科长之一,常燕爱岗敬业的故事,总是被服务窗口的年轻同志们讲述着。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面对注册登记业务知识不断改革更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也都不断修订的情况,常燕利用下班时间学习业务知识、改革政策和法律法规,经常熬夜到凌晨,只为不断提高自身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平日里,她从不懈怠、抱怨。在入驻大厅的几年间,常艳从未迟到早退过,始终把最美的笑容展现在办事群众面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科室改革工作业务骨干之一的蔡延平,她的家与工作单位相距60多公里。长时间、高频率的工作节奏让她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大都通过视频与家人“见面”。蔡延平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过阵子妈妈一定去接你”“下次妈妈一定带你玩”。爱人的理解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每当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后,她都不忘和丈夫分享自己的那份喜悦,她把对小家的责任和愧疚化作工作的动力,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岗位上坚守着、奋斗着。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这个“三八红旗集体”用执着和毅力书写着担当、责任、奉献的人生画卷,不骄不躁、努力上进,不断践行作为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综合《甘肃科技报》、“天水妇联”“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整理)(责任编辑 张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