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利芳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外出务工,把子女留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监护,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日常的关心关爱,心理、情感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亲身接触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深入思考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更多的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温暖天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在任教生涯中,我结识到了很多留守儿童,小红(化名)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女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在过年时回来几天,平时由年近70岁的爷爷、奶奶照顾,她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行为认知等方面有以下情况:

厌学逃学思想严重。爷爷、奶奶普遍文化水平低,几乎是文盲,加之身体状况等原因,对孩子的监护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法进行作业辅导,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滑,长此以往形成了厌学、逃学的现象。

性格内向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他们就会出现冷漠、内向、孤僻、任性等问题,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等。

不合群现象显现。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很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仇视社会的地步,表现为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相处等,个别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自卑心理十分突出。留守儿童没有坚强的依靠和保护,与父母经常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得过且过,学习上降低要求,进取心不强。

叛逆自闭心理严重。由于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缺乏教育儿童应有的知识和素养,主观上认为只要把孩子的吃穿等生活问题搞好就可以了,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保护型、溺爱型的,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逆反心理。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终身所需,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能够及时掌握了解,导致孩子心理出现苗头性问题时不能够及时引导,久而久之,小问题会发展为大问题。同时,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误区,教育方式不当。经调查,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一是放任型,对孩子放任自由,听之任之;二是溺爱型,对孩子过度溺爱,娇生惯养;三是严厉型,对孩子严厉过度,严重束缚。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是学校教育的不全面。学校日常工作繁忙,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缺少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加之缺少家校沟通,教师很难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在家里的表现,对留守儿童平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不全面、不及时。同时,受师资力量的影响,目前农村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音乐、美术等老师,也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在孩子的全面发展、道德情操、人格发展等方面投入不足,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

三是社会教育的空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容易滋生各种问题,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盲目追求时尚、吸烟酗酒、盲目崇拜明星等。同时,社会上还缺少公益性、专业性的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资源匮乏,全社会关爱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相关建议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文规定:“暂时或永久脱离家庭环境的儿童,或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这种环境中继续生活的儿童,应有权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和协助。”当前,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蓝天。

一、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尽量选择就近务工或外出务工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习成长,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比如,上文提到的留守儿童小红,其父母在郑州打工,暑假时,小红的父母将小红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让小红见识他们务工的环境,讲解他们务工的经历和感受,教育小红打工不容易,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出路,小红亲眼看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也真切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关心,从此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应加强对适龄儿童的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重点关注、动态监测,侧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建议教师要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他们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比如我所工作的学校,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建立起了课后服务活动,每周定期开展课后辅导、爱心联谊、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集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可感。

三、强化社会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完善关爱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积极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行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要大力优化社会环境、清理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四、强化制度管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建议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的工作。相关部门要出台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政策措施,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更多的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温暖天空。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润学校教师)(责任编辑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