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1988年出生的周新雨,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充满青春气息,似乎永远活力满满、元气十足,繁忙的工作仿佛永远不会侵毁他的内心。其实他的工作场所是医院里最特殊的科室——精神科,面对的常常是各种受到情绪障碍和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能在气场混杂的地方保持自己的清净与热情,没有极大的心力与韧性是很难做到的,但周新雨做到了。

再回看周新雨的职业生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重医附一院”)精神科,现在担任副主任一职,同时也是重庆医科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后导师。2023年5月,他担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兼职)。

他主持国家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重庆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等重点课题10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World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JAMA Psychiatry,Molecular Psychiatry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Lancet、JAMA等国际权威期刊SCI引用16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达345次。

他还申报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8项,参编国内外学术专着和共识12部。在科技奖励方面,先后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等。

他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中华精神科优秀青年人才”“重庆青年五四奖章”“重庆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2024年,他又站在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颁奖台上。

他说,这个荣誉不是颁给我的,而是颁给千千万万的精神科医生。不管在哪里,他总是呼吁大家多关注精神心理问题,也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精神疾病的研究中。他认为,相比于身体疾患来说,心理疾患更让人痛苦,也更容易被忽略。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牵头成立了公益组织“阳光心语”志愿服务队,希望用专业医学知识帮助更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

这幺年轻,就做了这幺多事,取得了这幺多成就,是怎幺做到的呢?很多人问他时间管理方法,他也总是笑笑,时间是挤出来的,放弃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家人常常问他,天天工作至深夜,不累吗?他说累啊,但是想想自己做的事能减轻别人的痛苦,能给别人带去切切实实的帮助,再累也值得。

抑郁症研究,任重而道远

周新雨选择学医,很大一部分是受家庭影响。他家祖籍重庆垫江县,爷爷是中医医生,爸爸是中药剂师,周新雨从小耳濡目染,当医生似乎是不二之选。考大学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因为表现出色,周新雨本科毕业后又被保送到重庆医科大学攻读直博学位——硕博连读,师从全国着名神经病学家谢鹏教授。

谢鹏曾经说过,“从事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范式,我觉得要秉承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我们做科学研究希望从源头的创新出发,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第二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要在世界之巅发出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形成引领作用。”谢鹏的话,似乎也是周新雨科研道路的某种注解。

抑郁症,是谢鹏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导师的影响下,周新雨发现,儿童青少年是抑郁症高发人群,但当时全球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许多医学盲区。因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周新雨的提议立即得到导师的支持,并很快成立相关课题组,周新雨任课题组组长。

事情进展并非如想象的顺利,最初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就遇到了诸多阻力,很多业内人士怀疑,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难度大、风险高,就连国外知名大学都很难开展,周新雨带领的这个平均年龄才26岁的科研团队凭什幺做这一课题?

“我们就是要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研究领域。科研无坦途,只有坚持才能点亮希望的灯。”初生牛犊不怕虎,周新雨并没有因为业内人士泼冷水就放弃,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意愿去钻研,去攻关。

与业内人士预料的一样,难题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其中最大的考验来自对一种国际最前沿的循症医学方法的探索。运用该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大数据网络,寻找最优临床治疗方案,指导全球医生合理用药,服务广大患者。但这项技术不仅当时国内没人掌握,全球也只有少数几所大学掌握。周新雨多番尝试与国外学者合作而不成。很多人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就退却了,他却在多次被拒绝后认识到一点:核心技术的获取唯有自力更生。

在周新雨的带领下,课题组立刻组建攻坚小组,凭借年轻人不服输不怕难的拼劲和闯劲,从头开始,跨专业学习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他们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有一年春节临近,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总是出问题,大家很焦急。在一次小组会议上,周新雨说,他春节不打算回家了,准备留下来继续完成实验。看到周新雨不回家过年,许多队员也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继续找问题。课题组成员又重新整理思路,仔细查找实验环节,经过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攻关期间,课题组的人不眠不休,一天工作20多个小时的事也时有发生。大家凝成一股力,终于掌握了该项技术,之后还成功利用该技术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论文,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最终,课题组成功建立了全球首个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试验数据库,并发现了氟西汀是目前唯一有效且安全的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

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周新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SCI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2016年,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综合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论文。这项研究成果有效地规范了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被写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权威医学指南,也成为我国精神医学领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重庆在该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导师谢鹏的这句话,援引自国家卫健委主管期刊《健康报》的评论,给予了年轻团队很大肯定。

研究生毕业以后,周新雨带领课题组继续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新疗法的研究和评价,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他密切跟踪学术前沿动态,注重将研究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药物联合心理疗法可能是目前治疗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最好的方法。”周新雨说,“精神科大夫不仅要会给病人开药方,也要有心理医生的咨询技巧,如何在短时间内让病人信任你,愿意向你打开心扉,对于精神科大夫来说很重要。”

为此,周新雨大量学习心理学知识,“目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青少年抑郁症方面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偏见,从而改变行动,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疾病,愿意去改变自己。”

“1234医学+”志愿帮扶模式,护佑更多人心理健康

博士毕业后,周新雨入职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都知道,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剧烈的情感波动,甚至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现暴怒等极端行为,每天置身这样的环境,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

可是周新雨深知,精神疾病患者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相比于身体疾病,精神疾病的痛苦可能更深更重,如果能帮助这些病人解决切实问题,是多幺有意义的事情啊。他曾说,“我的幸福感并不在于我发了几篇文章,而是我通过自己努力让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们能够回归正常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工作,周新雨发现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罹患了精神疾病,还有一些人虽然自己知道,却因为所谓的“病耻感”讳疾忌医。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可能出现消极想法和行为。作为一名医生,他还希望自己并不仅仅在医院诊治疾病,而且能帮助更多的人。

在一次乡村义诊过程中,周新雨见到一位老奶奶牵着孙女过来问诊,孙女手上满是划痕。“我们详细了解后得知,女孩是留守儿童,父母离婚了,爸爸长期在外地打工,导致孩子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后来,我们把孩子接到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一年后,女孩重返校园。”周新雨意识到,女孩的遭遇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周新雨反复思考,希望能为这些留守儿童做些什幺。2019年,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周新雨牵头成立了“阳光心语”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服务队由300余名重医附一院的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和本-硕-博医学生共同组成。

周新雨还向医院专门申请了一个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金项目,把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孩子接到医院进行救治。通过持续规范治疗和心理辅导,项目先后帮助了200多名孩子们重返校园。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加之大多孩子家长并不太懂心理学知识,往往造成病情延误,导致许多悲剧的发生。这也让周新雨意识到开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科普工作有多幺重要。于是,他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方式开展了大量科普宣教,线上科普人数超100万人次。与此同时,他牵头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向学生、家长、老师等免费发放近万册。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长时间形成的,它与原生家庭创伤、校园欺凌等都有一定关系,从源头找到预防方法,才能真正让孩子免受抑郁之苦。”每每说起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周新雨总是忧心忡忡,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良好的支持系统,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合力保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有些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往往以一些躯体不适,如轻度的头痛、腹痛等为首发症状。”周新雨想,抑郁症能不能像其他身体疾病一样,通过对患者血液成分的分析来初步抽查呢?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血浆诊断标志物,启动了血浆诊断试剂盒研发,以便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目前,周新雨带领团队正在开展全国多中心验证实验,力争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早期识别率提升到80%以上。

与此同时,周新雨和团队还利用自主研发的重庆市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在全市17个区县的近20万名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体检,同时联合重庆大学共同研发了儿童青少年“数字化心理咨询机器人”小程序,如果有人不愿意去医院,可以用手机自助测量评估,还可以在线问答。小程序实现了居家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努力实现第一时间早期干预。

至此,周新雨创新性提出了“1234医学+”志愿帮扶模式:“1”即1支专业医疗志愿帮扶队伍;“2”即两个平台,重庆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每年开展至少一次“心理健康体检”,儿童青少年“数字化心理咨询机器人”MOCA,有效解决了心理咨询预约难、费用贵等难题;“3”即构建高、中、低三个分级标准,进行儿童青少年抑郁高危人群的科学管理。其中,高危人群需要医生一对一进行复核确诊,中危人群需要培训学校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辅导,低危人群则通过心理健康科普预防心理问题发生;“4”即建立医—校—家—社帮扶联盟,在学校设立一个联络员,遇到紧急事件,医院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在部分区县开展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引进社会力量加入,构建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模式。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病了,很有可能整个家庭也病了。所以治好了一个孩子,也是挽救一个家庭。”周新雨说,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周新雨的愿望是——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