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梓慧

“非学无以广才”,国内一些优秀大型企业非常重视培训,企业管理者无非是希望通过培训帮助员工提高能力、强化技能,在个人绩效得到改善的同时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培训对象,对培训的作用始终半信半疑。原因在于,培训的效果并不像利润、产值那样,可以用数字直观、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培训管理者需要不断钻研的课题。

案例:点面结合,确保培训成效

一场有效的培训是怎样操作的?以笔者所在单位的职业操守培训为例:

该培训坚持“点与面”结合。点,即由各部门根据部门业务情况,每季度开展相关工作规章、制度、流程以及业务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方面的培训。部门内部职业操守教育培训,通常由部门内熟悉业务流程的员工或者部门负责人授课,提高培训的适用性与针对性。面,则由单位培训部门定期开展工作形势、法律法规、相关案例介绍等内容的全员教育培训。

讲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因此,单位邀请律师事务所的专业法律人员,为员工讲解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增强培训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课堂上,讲师依托小视频讲解、案例分析、课堂问答等方式,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避免照本宣科、枯燥乏味。

培训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单位采取部门内部培训与单位全面培训结合的形式,每季度开展一次相关知识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及员工学习情况。考核过程设置奖惩措施,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对成绩不及格者予以处罚,如不得参与年度先进个人评选等。

除此之外,为提高员工对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热情,单位还不定期开展线上有奖知识问答活动,通过“问卷星”小程序设置考题,对获得优秀成绩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根据员工考试成绩,培训部门适时调整下次的培训内容,让员工真正把知识学到心里。

人力资源培训常见“症候”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场有效的培训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的目标、有严格的考核流程、有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然而现阶段,不少企业在实施培训时错招频出,不仅起不到提升能力和绩效的作用,还劳民伤财徒增企业负担。这些错误动作包括但不限于:

●对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

员工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水平并不能因为几次培训而发生质的改变。所以,人力资源培训具有投入周期较长、回报不易量化等特点。有的企业管理者因此对培训颇有微词,认为员工培训既占用员工的劳动时间,影响工作,又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组织策划,其投入大于产出,难以带来额外的回报,对企业来说是“亏本的买卖”。有的管理者则认为,掌握技能、提升能力是员工自己的事情,员工应该自己进行智力投资,而且,如果公司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太多,一旦员工离职,那幺公司前期投在培训上的时间、资金都“打了水漂”,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从员工层面来看,以往枯燥、单一的线下培训给他们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因此他们认为培训只是走形式,毫无意义且浪费时间;有的企业将培训安排在休息日,占用员工的私人时间,由此造成员工对公司培训的反感;有的员工受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影响,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自我增值,甚至把培训视为一种负担。

●培训计划性不强

培训除了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资金做保证,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各环节的管理。开展培训前应该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明确员工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培训结束后要取得怎样的效果。但在实践中,部分企业组织培训相当随意:有的是因为管理者的一时兴起,有的是因为员工对某些主题感兴趣,有的是因为企业阶段性发展需要。培训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应基于员工实际工作需要,只有清晰地了解员工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以及筛选合适的参训人员。

●培训体系不健全

员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培训师、员工、人力资源部门的相互配合,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科学的培训体系,帮助培训管理者合理设计课程、选择讲师、监控过程、了解成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培训计划、考核等做出优化调整,从而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然而,部分企业在实施培训时,课程欠缺专业性,教学内容枯燥,授课形式单一。在时间上,大部分培训为2-3小时或者半天时间,这种培训通常如蜻蜓点水,难以入耳入心。培训后更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反馈和跟踪,无法为下次培训提供改进措施。

●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内容须是多样化的。企业应根据岗位特性为不同年龄层、岗位的员工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培训规划,实施精准化的培训。然而,部分企业的培训却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没有根据员工的实际水平、岗位特征分类开展,缺乏针对性。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员工在通过基础培训后已熟悉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培训。然而,由于培训管理部门缺乏对员工需求的深入分析,仍然以一般性培训替代精准培训,致使员工虽付出时间却没有进一步提升技能、发掘潜能。

●激励策略缺失

企业希望员工多参与培训,提高能力、技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然而,部分企业的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等并无直接关联,即使员工对后续的工作有所贡献,企业也不予以奖励或者晋升,员工感觉培训无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从企业层面来看,培训激励被视为额外增加的成本,不愿意在培训上投入过多,从而造成培训激励措施缺失。

确保培训有效性的针对性策略

为了解决员工培训没人学、不想学、学了没用等困境,切实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树立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正确认知

企业管理者需要摆正心态,对培训有正确的认识。人力资源培训是一项长期任务,仅凭一两次培训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管理者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待员工培训这件事。企业要舍得在培训上投入,为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合适的场所、购置培训设备、完善培训设施、设置培训专项资金,确保培训的顺利开展。要在企业内部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学习氛围,改变员工对培训的片面认识,实现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和“主动参与培训”的根本转变。

●开展深入的员工需求分析

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多样化的,有的想提高技术能力,有的想扩大知识面,有的想提高学历,有的想获得职称。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增值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对员工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进行数据采集;合理地把员工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设置符合需求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不断完善企业培训体系

通常,在培训计划获得批准后,培训部门要安排专人对培训方案、课程内容、师资等环节进行详细规划、论证。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培训组织,培育内部培训师或外聘相关行业的培训师。在培训流程设置上,深入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员工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目标与目的性。适当运用5G、VR、AI、直播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培训,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搭建培训效果追踪和反馈体系,在培训结束以后,对参训员工进行考核,便于对后续培训进行调整。在培训的总结与推广环节,围绕前期开展的培训进行分析,了解实际效果与预想效果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将效果较好的培训推广应用到其他培训中,形成良性循环。

●提供差异化的员工培训项目

人是复杂的个体,不同的人在需求、能力和动机上存在差异。因此,培训管理部门应通过科学的手段,为员工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类型和要求,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更好地满足不同员工的培训需求。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线上创建内部学习平台,提供涵盖各种主题、领域的在线培训课程、学习资源库,在理论上满足员工提升学历、提高职称、学习新技能的需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增值。另一方面,企业应在线下为员工提供常规培训和岗位培训。常规培训的目的在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识,岗位培训则帮助员工掌握必需的岗位技能。对行政管理岗位,培训以提高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业务保障能力为主;对业务操作类岗位,培训以增强操作能力和水平、提升工作效率为重点;对技术研发类岗位,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增强行业敏感性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促使员工实现自身发展,促进企业整体绩效得到提升。

●设置培训激励措施

为了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可以设置培训积分制,对参与培训的员工予以积分奖励。每年度,培训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培训积分进行统计,达到考核标准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培训奖品、教育补贴等。对于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予以更高层次的激励,比如,为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假期,给予外出深造、脱产培训等机会,或者予以优先晋升、评优等方面的机会。

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设置合理的激励措施,搭建内部学习平台,设置差异化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岗位员工的需求,从而促进员工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蓄满人才池。

作者单位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