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电话中,陈曦的声音听上去有种不可思议的温柔,学历史的人,仿佛周身自带一种云淡风轻的气质。陈曦把这种气质叫“佛系”,“佛系”背后,是冷静、理智、客观。这些年,学历史带给陈曦最大的影响是:万事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具有立体多面性,要辩证客观地看待所有的人和事,不仅要看现在,还要结合过去与未来。

这样的思维方式,让陈曦变得更加宽容与豁达,她从不给学生下定义、贴标签,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习惯和性格,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通过一件或一些事情,就判定这个学生是好学生,而那个学生就是坏学生。人有许多面,也许我们今天正好看见了孩子不好的一面,但其实,他还有很多好的方面,只是我们还没有看见。”

陈曦很佛系,她甚少和孩子们生气,“眼光得放长远一点,当把孩子们做的令人生气的事情放在生命的长河中来看待,其实就多小一件事啊,何必生气嘛”。

在陈曦身上,你会发现,温柔和有力量,从来不冲突。

班级管理?“零批评”

过去整整半年,陈曦没有在班上批评过一个学生。

无论学生是不遵守纪律、抑或犯了任何其他错误,陈曦都选择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的方式代替批评教育。比如在晚自习发现有学生多次讲话时,陈曦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其最近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在晚自习时专注度与自律性不够的问题。在引导中,学生剖析自己的症结是课堂利用率不高。“课堂利用率为什么不高呢?”就这样,通过逐步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根源是什么”……在交谈中,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逐渐清晰,改正自然有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当问题是在学生们自我分析下发现时,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改正程度也将更加主动自觉与深刻。

陈曦告诉记者,“引导反思式教育”还有个关键步骤——表扬先行,“在沟通之前,我会根据学生近期表现不错的地方,先进行相应的表扬。表扬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不能泛泛空谈。‘表扬先行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老师在关心他、留意他,这样,学生对于老师接下来的讲话才会发自内心地认真倾听。”

在陈曦看来,不管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对于批评,人们天生就是抵触的,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心”,但管理班级就非得批评式教育吗,不批评行不行?多赞美行不行?半年实践下来,陈曦发现班级氛围明显变好了,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当数学生的自觉性显着提高,孩子们变得自觉地想把事情做好。

总结原因时,陈曦说,是被尊重的力量让学生们发生了改变。某次课后聊天,陈曦问学生们怕不怕自己,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怕,她又接着问,“那老师说的话你们会听吗?”“当然!”又是齐刷刷地响亮回答。“为什么呀?”陈曦追问,“老师,这又不矛盾”“因为我们信任你”“老师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学生们的反馈,给了陈曦坚持的勇气。在班级管理中,谁又能说赞美不具有同样强大的育人力量呢?

学史使人明智

在教研活动中,陈曦总结发现,要想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离不开提问,只有提出能够让学生产生头脑风暴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获得启发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

“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美国为什么在今天进行逆全球化的行为?”“抗日战争时期,西班牙、法国、德国的记者分别会如何报道这场战争?”……检验一个好问题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令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往往,在陈曦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们纷纷会开始头脑风暴,最后的答案甚至经常超过陈曦原本的设想,反倒为她的教学思维提供了新路径。

历史,虽然是学习过去的事,但活在当下的人需要以史为鉴。教学到鸦片战争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时,陈曦告诉学生,“人活着会受到时代及个人的局限,但永远要对世界抱有开放的态度,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探索和求知的心,当有了这颗心,人才不会关闭自己看向世界的窗户。”

在陈曦眼中,分析历史事件很像法官判案,需要根据给定的证据一、证据二、证据三等,结合本身学习的历史知识,给出判定结果。当仅看到证据一就判定无期徒刑,叫作“量刑过大”,放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即结论程度过大,不够理性与客观。陈曦说,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正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会他们辩证、客观地看待与分析每件事。

陈曦给家长们写过一封信,信中,她写道,“作为一名老师,我愿意对孩子们的人生产生积极阳光的影响,也希望会有孩子因为遇见我,心中拥有更多的温暖与明亮。我愿意,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段质朴的表白,是陈曦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的原因和初衷,简单,却坚定。陈曦说,她的梦想是做一个发光的人,温暖自己,更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