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十九中“共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接待室,浅蓝色的窗帘与原木色的家具、墙上悬挂的心理挂画与桌上摆放的绿植,一一进入视野。静谧舒适的环境,很容易让人的心放松下来。

“共创”中心是秦爽日常的工作地点。2009年,她从学校毕业后便来到了四十九中,专职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2017年,四十九中开始筹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秦爽作为学校生涯规划中心主任,负责整个心理健康中心的建设。

心理健康中心的出现,说明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重视,这让秦爽觉得欣慰。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她遇到过各类孩子与家长。有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会主动寻求帮助,家长也很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这类孩子往往会恢复得比较好。但是,也有不少孩子、家长、老师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与老师会觉得孩子矫情、玻璃心,孩子感受到这种态度就会更加抗拒治疗,从而错失干预良机。

某一年,有个孩子在班主任的鼓励下走进了心理辅导室,从见面开始,孩子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一个小时的咨询,几乎和秦爽没有任何的眼神交流。咨询结束后,孩子终于开口说话:“老师,我知道您很好,但是,只能说我遇到您太晚了!我已经在学校待不下去了。”秦爽听闻,心里被震了一下。后来,这个孩子办理了休学,跟着妈妈去了外地。

谈及过往,秦爽坦言,最初参加工作时,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的她,会将每一个案例都详细记录下来,一小时的咨询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时间来进行整理,案例都写了厚厚的几大本。渐渐的,在一些咨询中看到自己的局限,无奈与无力的感受会让她对未来感到迷茫。

她曾问自己,该如何看待工作的意义。身为心理健康老师,每场咨询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可能看到一点效果,并不能像其他老师一样凭出彩的学科成绩被人记住。但是,在一场场对话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治愈孩子内心的良机,这种价值是无形的。想到这一点,秦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她表示,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工作,也想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

这几年,除了在学校做心理咨询,她也以万盛关工委心理成长关爱队成员的身份走进了许多家庭。因为专业的缘故,她会在讲座中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某次,秦爽遇到了一个二胎妈妈,夫妻俩因为迎接二宝而忽视了老大,导致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愿意去上学。起初,这位妈妈的关注点一直都放在如何让孩子恢复学习兴趣上,直到秦爽在咨询中点破:孩子所需要的是心理干预,而不是回到学校。在此后的很多次沟通中,秦爽都从专业角度给予这位妈妈建议,也从情感上给予支持。后来,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找了心理医生,对孩子做了正式的干预。

谈及此,秦爽表示,家庭教育不只是关注孩子的行为,也应关注心理。对于未来,她期待人们能更新对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虽然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能成为一束光,照亮与温暖学生前行的路,她愿为此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