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乙鑫

16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如今不但是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同时也是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潍坊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作为资深心理健康教师的张乐华,起初却是一个化学专业出身的“非专业”人士。从教7年之际,张乐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报考心理学硕士,这也意味着重新出发,从一个化学的科任教师踏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条路。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还得从张乐华早年的教育经历讲起。

“心”的开始

张乐华走上教育岗位是在1998年,从师范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一所职业中专任教化学。那时候,读职业中专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相对不太理想、读不上普通高中的孩子,而这批孩子反映出的共性便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也缺少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任教后,张乐华有些力不从心,他说:“这群孩子学习兴趣弱,甚至厌学,主要是他们思想层面对学习有消极情绪,如果单从学科教学出发去抓他们的学习,那么肯定效果不明显。”

要怎么从根上解决这一问题,让这群孩子愿意主动去学?张乐华想到了读大学时接触的心理学公共课,他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找破解孩子厌学问题的方法。起初他尝试自学心理学,但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指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看书学习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于是在2005年,张乐华报考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生,并在2008年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

在硕士毕业以后,张乐华进入了一所新学校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但彼时,心理教师还处在相对边缘化的境地,社会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教师也难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心理老师被安排去教其他学科也是常有的事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强化个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成长,这是张乐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时,一个新的契机助力了张乐华的职业成长——入职那年,同校的一位前辈教师组建了一个民间的教师研修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张乐华有幸与更多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心理教师共同学习研修,互相簇拥、互相督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能量场。而这位前辈教师,正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名师郑立平,这个研修团队后来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心语”。

“进入‘心语团队,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不仅是因为在团队的共同研修中收获的各项成果,更让我明白了,原来一个普通中小学老师也可以成为一个做学问的‘高人,让我培养起了不懈怠、坚持教研的习惯!”张乐华讲道。在与郑立平老师以及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张乐华觉得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受重视,心理教师被边缘化的局面可以通过心理教师的自身成长来改变,这也为他未来体验式课堂模式的形成以及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做下了铺垫。

从“心”感知

随着在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工作年限渐长,张乐华对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念也愈加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怀有相信学生具备自我实现潜能的情怀,要善于帮助学生实现助人自助,而非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这样的情怀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尤其对于心理教师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放下戒备,敞开心扉。

因此在教学上,张乐华尤其注重课堂轻松愉悦氛围的营造,让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感知,收获成长。“无体验,不课堂”是张乐华对心理课堂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他总是筛选合适的游戏或活动,为学生去创造各种别开生面的心灵体验。“尽量让学生先动心,再入心,最后让学生产生触及心灵的课堂生成。这时候让学生来分享,他们就会有发自内心的表达,而非被强迫着去完成一个课堂的学习任务。”

学生相处过程中,矛盾常有发生,而在大量观察学生矛盾的成因时,张乐华发现,这些矛盾通常是由于学生彼此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而如何在课堂上将这样的道理讲授给学生,通过体验式教育让教学成效明显。张乐华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他让学生举起双手为老师搭一个“人”字,于是所有学生都左手斜向上,右手手指与左手手掌相接,搭起一个“人”字。这时张乐华说:“你们确定自己给老师搭的是一个‘人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疑惑不解。于是张乐华让同桌之间彼此相对,看看对方的手形,学生们这才明白,原来自己自认为搭的“人”,在对方看来,却是一个“入”字。当老师要学生为老师搭一个“人”的时候,学生不约而同地搭了一个从自己视角看的“人”,却没有人从老师的视角去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不用对学生强硬灌输,换位思考的意识已经悄然地深入了他们心中。

体验式教学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却并非易事。要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游戏或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储备以及与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洞悉都有更高的要求。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统一的教材,对于心理教师而言,课堂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来筛选,因此每次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张乐华都需要做大量功课,力求让课堂游戏更科学、更具价值。如今,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有了更多可以参考的课程资源,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向好发展。对于张乐华这样的资深心理教师而言,看到自己喜欢的事业蓬勃发展,无疑倍感欣慰。

向“心”的家校合力

在早年工作的时候,张乐华遇到一个来心理辅导的女孩,女孩有两个姊妹,其中姐姐已经有了小孩,父母忙于帮姐姐照顾小孩,便将她送到学校寄宿。没多久,女孩出现了厌学的情况,不愿去上学,父母只当女孩是不听话。后来,女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失眠、抑郁,甚至轻生,张乐华便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看看。没想到这一建议却让女孩的父亲大发雷霆,打电话质问张乐华:“你凭什么说我女儿有心理问题?作为老师,你也帮她逃课找理由是吧?”

父亲的这一番举动让张乐华大受触动,他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多种多样,但在很多情况下都和不当的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很多时候要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同步转变家长的教育意识,否则在学校好不容易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回到家受到不良影响,又成了无用功。

于是张乐华开始入手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时也在学校开设家长课程。通过大量与学生接触的经历,张乐华敏锐洞悉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当教育方式,并不断寻求破解之道。他认为家长课程需要教给家长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家长终身学习的意识。他说:“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好家长,想要做一个好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孩子从幼小到升入初中、高中,他们的心智在不断发展,家长成长的步伐如果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那么家长和孩子的矛盾便会日益凸显。”

2020年,张乐华潍坊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张乐华的家庭教育指导也由个体辅导更多转向团体授课,以满足更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需求。为提升工作室成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工作室主持人以及成员需要承担所在学校的家庭教育课程每年不少于4次8课时,同时借助“寿光教育云”平台,打造了家庭教育名师“云工作室”,积极开展网上备课、同伴互助、课题研讨、专家引领、自我反思等网络教研活动,实现县域家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担任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后,张乐华在强化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基础上,也在将自己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辐射给更多的心理教师,让心理老师拥有家校联动的教育意识。他强调:“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也是根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在这一方面,必须联动家校社多方力量,缺一不可,只有家长、学校、社会取得统一的认识,才能为孩子营造起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孩子的自我实现的自信与应对挫折的勇气。当家校社共育达成了广泛共识,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张乐华

山东省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初中心理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潍坊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育人能手,潍坊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着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这样开展》《教你读懂幼儿心》《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