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乙鑫

周小均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重庆市学科名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首届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西南大学国培专家,重庆市教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首届感动家长的教育人物,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全国第四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获得者,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积极心理学培训师,重庆市德育专委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013年初,在跌跌撞撞的摸索过程中,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彼时这个年轻稚嫩的工作室,在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后,逐渐形成“系统规划—专业学习—班级实践—课题研究—引领示范”的系统研修路径,成为区域内取得广泛辐射效果的教师团队。先做起来,再做精彩!如今的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不仅是一个研修共同体,更是教师共同成长的美丽旅程。

坚持“儿童立场”的教育

“我始终相信,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优秀教育理念的行为设计师,因为他们可以把那些高深的、晦涩的教育理念,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在工作室里,周小均不止一次地给年轻的班主任们讲过这样一句话,像一颗种子在这群老师们心中生根。事实上,一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是否高明,其中的门道——便是他的班级活动是否入了学生的心,是否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用周小均的话来讲——便是儿童立场。

不过在二十几年前,刚刚从教的周小均对“儿童立场”一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为在当时,很多班级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班里的几个“乖孩子”会格外受老师们的重视,但是班里那些相对不那么优秀的孩子,常常被老师们忽略,当身边的老师普遍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身处其中似乎也很难去反思里面的问题。

但是在班主任岗位的任职年限渐长,周小均越来越意识到,那些没那么优秀的孩子,甚至那些所谓的“问题儿童”,同样渴望被看见,传统意义上给孩子划分的三六九等是否适宜?于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成了周小均在带班过程里的一个中心原则,她抛弃了传统班级里的职务设置,转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职位可以领、都有事情可以做,文化墙、黑板报的设计,也是全员齐上阵。而艺术节这样的大型活动,当别的班级都是几个骨干学生撑场子的时候,周小均依然大胆地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并帮他们设计适合的角色,哪怕没有艺术才华的孩子,哪怕只是扮演一棵树、一朵花,周小均也会让他们穿上最好看的服饰,拍下最好看的笑脸。

曾经有一年的艺术节,周小均的班里以当时大火的儿童剧《快乐星球》为题材,编排了一部话剧,但是剧中五花八门的服装却让周小均为了难。在当时,网购并没有那么普及,如果去定制,班里几十位孩子的服装必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周小均自己画好所有服装的草图,然后买来布料,联系一位职高教服装设计的老师,通过学生的实践课程,把这批衣服做了出来,不仅便宜而且时尚。那一年的艺术节,周小均班里的话剧表演成了全校瞩目的焦点。

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到一位资深的班主任,“儿童立场”一直被周小均视作教育工作的核心,而现在担任教研员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和老师们接触,周小均也将“儿童立场”的思想进一步地传递给更多的老师。她说:“我们孩子未来能够铭记于心的,不是某次考试考了多少分,不是做对了几道题,而是展示自我、悦纳自我的每一次机会,‘儿童立场正是在把童年时光还给孩子,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童年生活的主角。”

特色项目赋能工作室成长

2013年初,巴南区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这对于周小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为重庆市范围内的首批名师工作室,周小均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作为参考,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她和工作室的成员落脚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从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各种方向进行探讨,逐渐从碎片化的交流摸索到了较为系统的研修路径。周小均也把握机会,带着成员去到市外接触高端的教育报告,学习先进的带班经验,解锁更多的班级管理模式。正是这样“跌跌撞撞”之中的摸索,工作室研修逐渐步入正轨。

为了让班主任的培养模式更加系统、科学,周小均和成员们共同研讨了“系统规划—专业学习—班级实践—课题研究—引领示范”的系统研修路径:了解德育研究重点、热点,明确学术定位,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借助专业阅读和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强化成员的专业修炼;扎根班级,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化成果,提升学术表达能力;发挥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开展讲座、师范生课程、社区服务等活动,提升工作室影响力。经过十二年的探索与实践,周小均工作室的这套研修路径已然成熟,对于青年教师成长的促进效果明显,在工作室内形成了良好的共生生态。

早年间,周小均在一场培训中,偶然接触了先进的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这给了她打造家校共育研究亮点的启发。于是,周小均开始着力打造“常规+特色”的工作室研修主题,常规主题即班级管理、班会课、心理健康等班主任工作,特色主题即为家校共育。她组织成员对家校共育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反思,形成了多本成体系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赋能手册,给到家长切实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记录孩子的生活点滴,监测孩子的成长。随着工作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支持。家校共育作为工作室的建设品牌,也在一期期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保留并不断完善。

“多年家校共育的工作经验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家校共育如果仅仅停留在本班孩子的家长教育的层面,必然是有很大局限的。”周小均讲道,“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学校和家庭,社区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下,那么即使我们做好了对家长的指导,孩子的教育工作也会出现‘5+2=0的情况。”

其实早在乡镇学校任教的时候,周小均就多次接受社区邀请,进到社区给家长们讲课,但是自己个人的力量始终薄弱。在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以后,周小均便联合工作室成员组建了一个巴南区名班主任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去到社区为家长授课,几乎巴南区的每一个乡镇,都有服务队走过的足迹。同时,为了推动亲子阅读,服务队还自发组织起了“点灯人”——亲子阅读推广计划,数年间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百余场,参与家长近两万人,改善了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该项目也获评了首届重庆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得到了20余家媒体的报道。

“深入到家庭、社会中,去了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貌,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周小均说道。多年时间里,服务队的成员去到了很多地方,有城市街道,也有偏远乡村,而与各式各样的家庭接触的过程,如同一堂堂鲜活的公开课,教会老师们如何去换位思考,如何与各类不同的家庭沟通,从而更好地赋能于家校共育工作,让家校共育真正成为教师与家长的双向奔赴。

提供青年教师成长养分

在2023年8月,周小均的工作室联合区域内的几所小学一起开展了一场关于班级文化的研讨,得到了积极响应,共有200余位老师参与。而“世界咖啡”式的研讨模式成了这场研讨会的最大亮点,周小均将现场教师分成若干组,小组围绕议题集中讨论后,成员彼此流通,去到新的小组再次展开研讨,最终每个小组都能形成集合各小组成员智慧的成果,大大提高了研讨的效率。

而这样的研讨方式正是周小均工作室的“沉浸式研修”的体现之一。何为“沉浸式研修”?周小均讲道,自己一直在尽量规避听讲式的研修,比如花上半天听一场讲座,如果老师本人不思考,那半天时间等于浪费。所以在周小均的研修活动里,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研修任务,这样的任务通常与他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旨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们不仅要听讲,还要参与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不仅要完成自己的研修任务,还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在工作室做到第四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90后教师加入工作室,甚至有的老师比周小均女儿的年纪还小。在和这些年轻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周小均发现,他们虽然从教时间不长,却普遍很有主见和思想,不迷信于权威,所以周小均也会更加注重挖掘这批年轻教师的诉求和痛点,从而给他们提供精准的支持。她主动与年轻教师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积极争取资源,为他们争取成长空间。在周小均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和潜力,不仅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

在周小均主持第三期工作室的时候,遇到一个1999年出生的学员黄宇晗,在工作室期间表现十分积极,结业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令周小均意外的是。结业时黄老师主动找到她,说:“周老师,我不想拿结业证书,我还想跟着你继续学习。”周小均回应她结业并不等于离开工作室,她依旧可以在这里继续学习,于是第四期工作室时,她成了周小均的得力助手,虽然年纪小,但每一次研修活动都表现得如同一个前辈,积极带领,成长迅速。“其实每一期工作室,我们都会有成员主动留下来,他们就像一种传承,把每一届工作室做得好的地方传递下来,作为‘前辈主动承担起工作室的带头工作。”

除此之外,每一届成员的特色班级文化,周小均都会组织成员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成册,里面不仅详细展示了班级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留下了成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珍贵回忆,而这一本本册子也成为工作室的宝贵财富。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老师不同的班级风貌,有注重劳动教育的,有开展日记教学的,有打造影视课程的……学员杨莉老师在班级管理上遇到难题,周小均便结合她爱好烹饪的特长,帮她挖掘了独特的班级美食文化,和学生一起制作、享受美食,借此走进学生的内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讲到这,周小均不禁感叹道;“能把爱好和工作相结合,不是一件颇美妙的事吗?”

为发挥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周小均带着学员们分享经验,举办讲座,用学术的方式来促进成长蜕变。先后在中国教育学会、四川省教科院等教研机构,在北师大、西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市内外各个区县的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中做讲座。工作室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合作,带领30多位骨干班主任为教育学院大三的全科师范生上“班队管理”课程,为高校职前培训提供鲜活的班级管理案例和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周小均工作室连续三年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优秀”,获评市首届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

“行以求知知更行,学而有思思促学。”一路风景一路歌,如今的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虽然成果丰盈,但远远没有走到终点,正如那句古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道路无止境,工作室的研修也永远在路上,相信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能够积淀更多智慧和力量,不断探索教育新的可能,更美开花,更好结果。

成员感悟 >>

小小微光,均能闪亮

陈亚君

重庆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曾获重庆市少先队活动课一等奖以及优秀创意奖、重庆市消防安全示范课一等奖,巴南区骨干教师、思政课专家。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的心里有阳光。”而我心中的点点微光正是在加入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之后被逐渐点亮,最后才有了灿烂光芒。

靠近光,点燃小火苗。作为菜鸟老师的我,曾觉得传授知识最重要,因此班级管理就不够上心,也很吃力。可在加入工作室,遇见周老师后,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理念让我明白做好德育比教知识更重要,也点燃了我心中要以德育人的小火苗。从此,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我都从德育的角度去发现、去解决,不知不觉,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逐渐变得和谐友好,才发现德育之光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成为光,闪亮育人路。回头凝望那些学习、研讨的瞬间,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在周老师的指导下,互勉共进,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研究。而周老师常会有许多极具创意、饱含爱意的育人方法和活动,我们在她的带动下,陆续开展有创意的家长会、设计有温度的亲子课程、打造有深度的班级IP、创建有个性的班本课程,这一次次实践都变成成长路上的台阶,增强了我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也让我收获了成绩,论文多次在市区级获奖、赛课活动中也多次获得市区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也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那束光,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信。

周老师常说“一个人或许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相信,并肩同行的我们在工作室这个平台,在周老师的引领下,聚起点点微光,闪亮自身光芒,以照星河长明。我们将继续探索、学习,将成长路上的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折叠起来,继续扎根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滋润着每个孩子向阳生长。

同砺风雨 共鉴奇迹

黄书亮

重庆市巴南区恒大城小学教师、年级组长,重庆市法治现场赛课一等奖,重庆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巴南区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加入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不知教育的旅程如此繁花似锦、芳菲迷人也。

还记得刚刚从农村学校调入时,我如同在黑夜里找不到方向,迷茫而困窘。幸而在此时遇到了小均姐姐,她是良师,更是益友,她以敏锐的课程领导力,从思想上引领,在方法上指导。她带着我们订计划、畅阅读、组沙龙、赛功底、做课题、行志愿……教育的旅途慢慢地便有了满眼风光。

和小伙伴在一起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阅读了。我们一起读工作室赠送的专业书籍,一起在图书馆的书海里徘徊徜徉,一起在每月的工作室沙龙分享交流……我们在日日夜夜阅读的坚守中沉淀着、成长着、升华着!

和小伙伴儿在一起最激动的事莫过于学习了。工作室为我们请来了语言老师指导我们的仪态和发音,请来了写作老师指导我们写论文和叙事,请来了德育专家为我们梳理班主任的方略和情怀……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悄悄开出了最美的花:取得了区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带出了市区级优秀班集体……

和小伙伴儿在一起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做公益了。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家庭教育,父母缺席、教育缺位、教子无方的情况比比皆是。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对家长进行专业引领,让家长实现高质量的陪伴。于是,小均姐姐带领我们成立了巴南区名班主任志愿者服务队,策划并实施了“点灯人”——亲子阅读推广计划。该项目2016年获得重庆市志愿大赛金奖,2017年获全国志愿服务大赛的金奖。

在那些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我们一同磨砺,携手前行,共同见证了彼此生命的奇迹。未来,我们会传承工作室的精神,携起更多的手,奔赴更美好的教育!

在遇见中成长

刘星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教师、年级组长、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全能一等奖获得者,所带班级获全国少工委表彰。

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方能行而致远!教育是美好的相遇,学习亦如此。遇见一个人,引领自己追逐梦想;遇见一个团队,助力自己快速成长,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2013年,我有幸成了周小均名班主任工作室首批成员。周老师睿智博学,是我们专业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她用自己的激情点燃我们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探索育人中的热点、堵点、痛点、难点、亮点,解决真问题。她毫不保留地为我们分享教育心得、育人经验;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周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影响并成就着一批又一批班主任。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最好的成长,莫过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周老师的引领下,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携手同行。我们头脑风暴、心灵碰撞、创意实践、共同成长。我们读写共生,提升素养;我们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我们走进高校,智慧分享;我们走向社区,协同育人。一路走来,工作室抬眼可见,皆是榜样,左右顾盼,俱为模范。我们一起筑梦成长,一起引领辐射更多的人。

见贤思齐。在名师的引领下,在团队成员的结伴互助中,自己不负遇见,收获了成长。在全国、市、区比赛中斩获一等奖20余次,成为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区教育工委“榜样面对面”宣讲团成员,区妇联“家庭教育流动学校院坝课堂”讲师团讲师。到镇街开展家庭教育,到学校进行模范宣讲,到高校分享教育心得。在各类志愿活动中不忘教育初心,在逐梦未来中践行育人使命。

“点燃”心中的光与火

周庆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寄宿小学部年级组长、语文教师,巴南区骨干教师,巴南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优秀案例、重庆市第十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全能特等奖。

在时光的流转中,我与周小均班主任工作室的不解之缘已悄然走过六个年头。从加入至今,我一直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认识到在职业生涯给予我引导,“点燃”我的导师——周小均老师。

初见周老师,是在第三期学员的集结日。她一人肩负重任,搬运书籍、布置现场,那份朴实无华的敬业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周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要用心做班主任,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她鼓励我们多学习,给我们推荐专业书籍、杂志,供我们学习;她倡导我们“走出去”,开阔眼界;她嘱咐我们平时注意资料的搜集、案例的积累、学会反思;她坚持每日记录,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周老师与我们的每一次交流都会让参与学习的老师们不断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区,追寻新的蜕变。周老师的工作室让我们在努力成为一名好班主任的路上,从不孤单。

曾国藩说:“不慌不忙,盈科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真正的成长,只可能是厚积薄发。在工作室这片成长的沃土中,理论学习深化了我的教育积淀,名师的引领让我在实践中日益精进,而同伴间的无私分享与思想碰撞,则如同催化剂,加速了我的蜕变。我将在工作室所学融入班级管理,我的班级荣获区级“先进班集体”称号;我也在重庆市第十届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还代表重庆市在全国进行展示交流。

回顾这段学习长河,有每位同伴飞过的倒影。在这河流里,有讨论,有合作,有欢乐,有故事……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更远的未来,愿我们一起点燃自己,升起心中的光与火,那是我们适应未知世界的方式。感恩遇见,感谢赋能,感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