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

当前的语文教学,处境很尴尬。作为国语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却很低。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自以为能看能读能写,但是一考试就傻眼。教育工作者们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热”,热度越来越高,教学效率却越来越低。我深切地体会到形式花哨的语文课堂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那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呢?贯彻新课标思想,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觉得语文课堂应该做到真实、朴实、扎实:

一、 语文课堂要真实

立足实际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不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老师的教,或是学生的学,都应求真务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原语文学科的“庐山真面目”是我们的职责。比如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有教师真正根据所学文本的语言特点、体裁以及编者意图等因素,并紧密结合自己学生的语文实际基础,才能设计出真实、合理、有效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只有制定出可观察、可测量的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够开展得实实在在,课堂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记得前段时间,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一文时,我结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这篇文章所在单元位置及体裁,给学生设定了以下预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10个生字。2.课下问问别人或查找资料,看看什么是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3.认真阅读本文,想想作者笔下的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能看出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则定为:1.认识本课方格中的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方格里的10个生字。2.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括读书后对鲸的印象,再引用文章的要点加以解释说明。3.小组内试着说说这些要点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有何好处。4.课下小练笔: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试着运用已学会的说明方法。

课堂上,围绕学习目标,我采用个人思考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探究,交流汇报,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体会每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时,我采用删除法、对比法等,让他们比较有无说明方法时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作用的认识。更值得一提的是,课下批阅小练笔时,发现有些学生甚至能恰当地运用上三种说明方法,这令我惊喜。

二、 语文课堂要朴实

教育不需要浮华,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真正以学生为本,真正教学生需要的而又不会的,这才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近几年,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支持下,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观摩课上,一会儿展示五颜六色的图片,一会儿播放一段精彩视频,看上去眼花缭乱。试想: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目不暇接,学生又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呢?我不是否定信息技术的特殊作用,只是必须要把它们用在刀刃上。再者,如果一节课里讲得最多的是老师,最有激情的是老师,勤于表演的是老师,善于总结的是老师……学生还会有强大的自信和展示的空间吗?我们经常缺少了问题意识,忘记了问题要来自学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主动质疑,我们舍不得放手,孰知老师牵得越紧,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小,学生需要有自己学习内化的时间。

我经常想: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优秀的老师都能做到,且最难能可贵:不限制学生的发展,时刻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朴实无华,但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收获。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因此,以常态打造每节课,一步步扎实有效,看到学生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

三、 语文课堂要扎实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好几位老师上完课都不好意思地说:“一正式上课就觉得内容太多,上不完!”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过多或过高,一节课根本完不成;二是教学环节华而不实,注重形式化、表演化,浪费了很多时间;三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一旦出现了自己预期以外的问题,有的老师不能因情而变,顺学而导。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精简教学目标,甚至一节课只完成一项目标,一般只要让学生依次经历个体学习、练习巩固、迁移运用的完整的过程就是成功的。而要落实好某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给足学生学习时间。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巧妙借助学生的生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迁移性学习,把语言积累或语文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后面,有这样一道课后题: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练笔的大好机会。于是学习完这首诗后,我马上安排他们练笔。可当我检查时,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空洞,有的孩子干脆写成了古诗词解释,完全没有把诗的意境、情怀描写出来。于是我取消了下节课学习新内容的计划,趁热打铁,改换成习作指导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根据诗的意思,展开想象。于是逐步提示他们:1.当时是什么季节?诗人可能会看见些什么事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远离家乡的人往往会产生怎样的心情?2.诗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会带着怎样的表情?3.猜猜诗人在信中会写什么?4.从诗的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你仿佛看到了他们各自的什么动作?

经过以上指导,学生们打开了思路,刷刷地写起来。下课后,一篇篇生动、详实、饱含情意的佳作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种成功的喜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同时也启迪我:课堂上只有教师把教学活动做细致,做扎实了,学生才会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

只有把“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坚持下去,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学生也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语文学科的处境不再尴尬,我们国人也都将拥有厚重的语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