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印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德州市教育系统培训班,听取了董春玲等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的讲座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教育者的灵魂之光。

董春玲的“善待教育,让农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主题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一位拥有教育热情的人,她的热情里有理性的规划,有睿智的选择。听了她的课,我看到了她的执着。“如果因为一个人的努力,去改变一群人,改变一个世界,就是一种功德。”说得多好啊!由此,我想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办有灵魂的教育,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做有灵魂的教师,育有灵魂的学生!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在《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也指出:“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特长的准职业者。”

办有灵魂的教育,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董春玲提出了“善待教育”的思想,她认为作为校长和教师要善待教师岗位,要善待每个孩子,要善待每一天,用心超越每一次。她以曾经任职校长的济南市钢城区丈八丘小学为例,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创造性的开设好各种课程;看到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完善发展;看到了学校资源社会化的整合;看到了学校基于问题的自组织变革……我想到当年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实践——陶先生创办晓庄学校,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在丈八丘小学,教育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对儿童的影响,还成为了当地社区的文化中心。用教育之力,带动民风民俗,人人因教育而精彩,人人因教育而从善。一所学校有文化,不一定是校园内外装饰多么精美、设施多么先进,而是这所学校能成为当地百姓、全校师生的情感归属地、文化启蒙地,能让每个人都因为这所学校的存在而精神富足、品行向上。

办有“灵魂”的教育,就必须实行改革。改革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正实现以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必须是以高效课堂的追求为手段,以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根本。

办有灵魂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丈八丘小学办学的着眼点始终是为了乡村孩子的成长,学校努力让学生吃上营养的午餐;董春玲为改善办学条件四处“化缘”;丰富的课程满足了学生们的选择;“双十双百”工程夯实了学生们的技能;读书、实践、游戏……全部教育活动均从学生出发,基于学生、成就学生。董春玲的许多做法令人感动——丈八丘小学实施了走向自然的行动计划,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实践基地,寻找着土地的讯息,感受着民俗的魅力。董春玲带领她的团队,为孩子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他们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教育,踏踏实实让每个孩子长得茁壮而快乐。还有什么能比让孩子的心灵富足更有意义!

办有灵魂的教育,校长要有火热的情怀。董春玲说:“我从没有为薪水而工作,我为的是责任和梦想,我用行动努力地坚守这一方净土,希望能够用爱、用情擎起一片教育的晴空。”我相信这是她的肺腑之言,她用自己的教育激情,点燃起一个团队的教育梦想,引领大家一步步走向教育的本真。她说:“自己只要想到‘为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就会不知疲倦地去做……”有大爱的人,才可以为责任和梦想而如此执着。

办有灵魂的教育,教师要怀揣美好梦想。乡村教师也要有美好梦想,乡村教师更要让自己的梦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董春玲到丈八丘小学的时候,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学校师资紧缺、年龄老化。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今天再看丈八丘小学的教师们,有的青春已去,但热情依旧——第二技能开发,老教师也如火如荼;青年教师走科研发展之路,培训学习、交流分享、实践探索……现实条件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通过董春玲的讲座,我看到了丈八丘小学的老师们肯学与求实,对教育热爱与坚守。唯有怀揣梦想,教师才能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启梦、助梦、追梦,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当前,我们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被“功利的怪圈”笼罩,正如纪伯伦所言:“也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家长、老师、学生都为“考试分数”所困,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很难领略学习中乐此不疲的兴趣、豁然顿悟的快意和悠然心会的体验。当教育蜕化为急功近利的手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办有灵魂的教育,亟需有更多的人像董春玲一样坚守梦想、担起责任、贴地行走。

(作者单位:平原县腰站镇教育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