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芹 赵春英

新课标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为准确理解新课标精神,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笔者勇于探究,积极探索新方法。

一、有新课标就有新课堂

新课堂呼唤生命力和创造力,更加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探究、思考的过程,即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学中心以教为主变为学生以学为主,教学内容以传统的内容分析、主题概括变为注重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其最终的指向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单纯地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都应该好好保护和培养。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教材中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编排教材。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有效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二、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堂中,教师要确立师生的平等观,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精心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课堂展现民主、和谐、尊重、平等的新风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大程度激发,课堂效率不言而喻。

三、实施科学评价

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测量学生学科的知识目标,以试卷测试、口头测试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变单调枯燥的测试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乐园。如试题的要求一改以往的“填空”“连线”,“看图写话”变成“我把拼音娃娃请回家”“我会给生字找朋友”,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乐做、爱做。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是等级评价,也可以是小星星的数量评价,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即关注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水平的提高,实现个体价值。可采用多元互动评价的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也可科学地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册,架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灵沟通的桥梁。

四、转换思维意识

新课标给教师指明了方向,上好一节课可能不会太难,但要把每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意,那就非常困难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用好新课标,打造新课堂,教师需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要增强思想意识。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乃至一方池塘的水。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学习是补充新知的重要途径,只有勤于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头活水汩汩长流,才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要有集体意识。“狼群效应”尤为明显,单打独斗,势单力孤,集体协作,战而胜之。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

在教会学生合作之前,教师自身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应成为一种工作必须,不仅同学科合作,还要跨学科合作,和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合作。

在新课标的形式下,我们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及时吸收先进课改经验和成果,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宁津县大曹镇西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