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一致性的核心素养和发展性的阶段表现;通过主题整合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要求和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困惑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容和变化?怎样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和学校数学教研团队的教师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校本教研——协作式团队合作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发起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将教师个人发展愿景与学校愿景相融合,就学科教学中某一点聚焦发力,讲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突出解决问题之道、之术,梳理形成了小学数学“读—思—研—行”的校本教研模式。

读:聚焦“专业成长”和“专题研究”两个层面,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专业阅读。读理论,找支撑;读课标,定方向;读教材,定内容。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

思:围绕“教·学”两个主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每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思考落实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着眼点是什么?

研:立足“校本教研”,以活动为依托,开展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从整体视角研究教材,从学生基础定起点。

行:以“和润课堂”构建为抓手,探索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立和润课堂 育素养之本”的理念打造“和润课堂”。和润课堂秉持“和而不同 启智润心”的教育哲学,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力点,把“以生为本”作为最核心的教学理念,聚焦“导学—自学—互学—展学—拓学”五个环节,构建“五学五润”教学流程。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读、思、研”为有效的“行”提供保障,“行”检验“读、思、研”的效果,并根据“行”的实践,再次调整和选择“读、思、研”的内容和方法,继而再进行“行”的实践研究。

二、单元统整——结构化整体设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单元统整设计”为抓手,聚焦单元核心思想,进行结构化整体设计,采取了五个维度的策略,促进结构化教学的深度发生。

(一)“整体规划”结构化:以“核心思想”为统领

整体规划能否实现结构化,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统领整个板块的核心思想方法,并将这些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板块的教学,做到一脉相承、形成合力。

例如,在研究“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时,笔者从课标、教材、学生基础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后发现,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把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本质,体会图形运动中的变与不变,发现运动的规律,感悟图形的变化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确定单元核心思想,即几何直观、空间观念、量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单元教学”结构化:以“整合重组”为抓手

单元整体教学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单元整体核心思想统领下,按教材原来的课时进行,它的结构化体现在思想统摄;另一种是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合重组。在“图形的运动”这个单元,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并确立单元组织中心。大概念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发现变化中的不变的元素,理解运动变化的规律。大任务是观察生活实际,发现图形运动现象,探究运动规律的特点。大问题是怎样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描述图形的位置变化。

(三)“课时教学”结构化:以“本质沟通”为纽带

教师要时刻用结构化的思想和意识开展课时教学。把每一个课时看作一个小的结构,并将其放在整个结构体系中审视,引领学生展开基于结构化理解的迁移性学习。同时以任务、活动、问题贯穿整节课,从单一到多元,从自发到自觉,强调对方法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转向,将原本碎片化的学习转向单元整体结构化的学习。

(四)“练习设计”结构化:以“模块题组”为载体

模块题组是在同一模块共同的数学本质或思想方法的统领下,设计出具有内在关联、逐层递进、形式多样的结构化题组。从形式方面来说,设计分层多样的结构为基础题、变化题、拓展题等。

(五)“课程实施”结构化:以“主题+融合+项目”为路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主题+融合+项目”的路径,各课程以主题聚焦,以项目化驱动,各课程群既有探究内容的整合,又有实施方法的融合。课程实施者通过项目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生成经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课堂践行——素养导向“和润课堂”

无论是课标理念的学习还是单元统整的设计,最后的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践行打造“和润课堂”“五学五润”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教师要明确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无论是冰场上的旋转动作、桌面上的指针,还是停车场里的升降杆,都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又指向数学当中的本质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旋转三要素”的学习,通过一系列启发式的问题:升降杆关闭、打开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三角形在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抓住旋转的本质,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旋转线段AB”这个环节时,笔者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你能将线段AB旋转90度吗?在这样开放性、驱动性的问题指引下,促进了多样性教学资源的生成,也为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提供了素材。

在通过展学环节,在全班展示小组互学的学习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最后的拓学环节,从单元统整的视角,审视学习的内容,沟通旋转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容和变化,通过校本教研、单元统整、课堂践行等方式,合理有效地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实际教学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