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服务自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同时也丰富了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我国高校传统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方向。为了培养符合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的综合性金融人才,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带来的冲击入手,探索时下货币银行学改革的方向。

一、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陈勇(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与云计算为核心,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1]”。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带来了诸如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等方面的便利。美国是互联网金融最早的诞生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中,金融业也不例外。最早触网的是银行业,为了满足客户网络支付的需求,商业银行开始提供网络支付和结算等业务,紧接着证券业和保险业也开始依托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随后到了21世纪初期,P2P、众筹、第三方支付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相对较晚,早期主要是传统金融业业务的互联网化,即传统金融业将自己的业务搬上网络,这种模式其实实质上更像是金融+互联网。1997年招商银行首次开始网上银行业务,拉开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序幕。自2013 “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极快。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淘宝网和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日常消费、支付习惯。2017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又开始了新的转变,标志之一就是四大国有银行先后与互联网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融开展战略合作;工商银行联手京东集团开展全面合作协议;中国农业银行联手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中国银行与腾讯成立“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企业从相互竞争到强势抱团。目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主要有传统金融行业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虚拟货币、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七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给货币银行学带来的冲击

(一) 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和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和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涵盖的内容包括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货币供求关系、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

(二)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银行学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发展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传统的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同时也对目前的货币银行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工具的影响

丁杰(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是“单笔金额小微化,交易笔数海量化,边际成本超低化”[2]。长期以来,传统金融业服务门槛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原来传统金融业的高门槛,汇聚了闲置的长尾资金,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使得服务小型客户变得有利可图,创造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小额度的、海量的金融交易。此外,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各种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地被创新出来。例如,手机上的支付宝APP可以让普通民众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方便地进行理财,而且不受传统理财高起售点的限制,1元即可投资。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实现了长尾资金供给方与融资方的对接,使便捷地、小额地贷款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丰富了金融工具和金融投资方式。

2.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参与者的影响

传统金融业重视大客户轻视小客户的现象在我国一直普遍存在,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奉行的是“二八定律”,即20%的关键客户可以带来80%的利润,市场定位主要集中于20%左右的优质中大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信奉的是“长尾理论”,庞大的用户群和需求量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催生规模巨大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以其大众化、平民化、开放化的特点,延伸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边界,解放了传统金融对长尾市场的约束,金融服务对象由少数的高净值的优质客户转向大众客户,原本在传统金融市场中难以得到满足的大众金融需求得以释放,提高了普通大众在金融交易中的参与度,使金融市场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市场。

3.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资金的供需信息可以直接在网络借贷平台发布,资金供给方可以通过借款者的历史交易、收入、信用评级等信息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获取借款者的信用报告,改善了信息不对称性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进而提高融资效率提高金融平台服务效率。P2P网络借贷和众筹绕开银行系统直接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对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金融脱媒。比如,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处理其在淘宝、支付宝、飞猪旅行等平台上多年积累收集到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形成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评判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和风险等级,以此作为依据为贷款人发放无抵押的、秒批的,随借随还的信用贷款。此外,第三方支付及网络理财,如支付宝,理财通的发展,也在逐渐地侵占银行体系在支付清算领域和理财领域的地位。用户脱媒、渠道脱媒、金融脱媒正在逐渐地削弱银行业的金融中介功能,改变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4.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来实现如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的关键。就货币供应量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其统计难度加大,主要体现在: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增加,降低了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变大;第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变小;第三,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银行的存款规模下降,现金漏损率加大,货币乘数下降,减少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总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受到了挑战,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下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需要做出调整。

5.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以其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广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同时,同时也由于其管理弱、风险扩大化的特征,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跨界与金融的融合的产物,同时兼备了互联网及金融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的属性直接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有别于传统金融业的风险。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网络的稳定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风险、信息风险、监管风险等风险要比传统金融业高很多。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较传统金融业要低,原本没有金融经验的企业能够相对简单地进入金融领域,这些企业的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现阶段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部门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再则,由于互联网金融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金融参与者众多,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旦某个环节出行风险事故,容易引起系统性风险。总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改革思路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的金融金融工具、金融参与者、银行业、金融监管都受到了冲击。互联网金融在改变着传统金融格局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货币银行学的内涵,因此,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作为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当前应用型大学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改革首先应从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入手、增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加强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

詹浩勇(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围绕互联网价值生态系统中处理信息和评估风险的诉求,提升学生获取、归纳、分析信息和大数据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互联网工具运用能力,并着重加强训练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3]。近年来,货币银行学的教育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脱节,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银行业的一家独大,高校的银行业人才培养相对充足,而其他金融业人才和综合性金融人才的培养相对缺乏。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客观上需要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不同行业的产品和互联网的便利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视角下,货币银行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以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为方向。

(二)以研促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互联网金融的前沿理论的理解等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效果和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室活动、学术交流、进修等来扩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对互联网金融的知识积累,来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着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一方面,教学能够为教师的科研提出问题,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科研的关注反过来能够使教师及时地将互联网金融的前沿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中,丰富和完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进步。其次,从教师评价体系入手,除了期末的学生评课之外,还可以在学期中多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将学生反馈的意见用于日常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能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丰富课程内容,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货币银行学也不例外。回顾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一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金融实践的创新而不断地更新变化。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工具、金融的参与者、金融中介、金融监管的特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客观上要求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然而,目前国内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市面上也还没有将互联网金融与货币银行学课程整合的教材,没有反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甚至出现课本理论无法解析金融实践的尴尬状况,严重地影响了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冲击,教师在教学中须及时加以补充,补充的内容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课前可以为学生介绍近期金融市场上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新闻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这类及时的市场信息是对教材空白的有效弥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增加互联网金融工具的介绍,例如“余额宝”、“众安保险”、“理财通”、P2P借贷、众筹等;三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中应该纳入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影响;四是互联网金融引起了货币乘数的变化,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度,进而加大了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这部分内容作为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的连接点,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补充;五是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扩大了金融风险,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概率上升,作为未来的金融人才,应该在观念上意识到这种危险的存在,做好知识储备,提高金融管理水平,这就要求货币银行学在教学内容要增加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监管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上加强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教学内容的滞后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的更新来解决,但是对于一般教师来讲,要自编教材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来补充互联网金融前沿知识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纳入案例场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师生讨论,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以此来达到扩充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李文辉,孙红果(2016)认为在课堂中引入金融 APP 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低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口袋理财的发展,随身携带的手机取代了传统的柜台业务,理财业务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进行。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理财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风险较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1元起售的“余额宝”“理财通”,学生在参与这类货币市场基金交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亲身理解信用、利息、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获得投资收益,切实感受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再如,笔者在课堂上引入“同花顺”APP继续贯穿一整个学期的模拟投资操作,并在期末做投资报告,“强迫”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各种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与收益问题,为以后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

目前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内容大多以教学大纲为准,以一份缺乏互联网金融内容的试卷来考核学生的课程实际掌握情况既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考核。据笔者了解,目前广东大多数高校货币银行学的评价体系比较传统单一,多采用“四六分”或者“五五分”的模式,平即时成绩占四成期末成绩占六成,或者各占50%的比例来对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在笔者看来,这种课程评价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这种模式也尤其不足之处。例如,货币银行学的试卷内容上一般以教学大纲为准,教学内容的滞后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前沿知识无法在考试评价中得以体现。完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评价模式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四成或五成的平时成绩构成上,因为相比于考试试卷的题型、内容,在平时成绩的判定上,任课教师拥有比较大的主动权。教师应当摆脱简单地以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判依据,在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综合地考虑学生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中的表现与成绩、结合课程论文和课程报告等多元化的模式来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的考核。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的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冲击,也给当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大背景下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弊端日益呈现,已无法适应在这双重背景下货币银行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改革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以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为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励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进一步完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