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静

摘要: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性、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性及信息化带来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更高要求,都急迫需要财务会计的教学从传统讲授为主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本文结合作者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依据财务会计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阐述了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并基于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了提高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研究型教学;教学方法

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中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财务会计的教学受到以下基本因素的影响:会计所反映对象即经济活动的特点;将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的规则(即会计准则)特点;会计实务工作方式的转变及对会计本科毕业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需求。目前,上述三个方面均在发生急剧变化,给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带来相应的挑战。

(一)经济活动愈加复杂、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并加速动态变化

经济活动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财务会计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将经济活动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会计反映的整个过程。随着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企业经济活动愈加复杂,不确定性程度增加,对会计反映企业价值和潜在风险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会计教育更加需要从知识储备型向能力塑造性转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

(二)会计准则内容愈加庞大,国际趋同、原则导向的制定理念愈加凸显

会计准则是将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信息的规则,随着会计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愈加复杂化、高度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相应的会计信息生成规则也在不断增加、更新及动态调整,导致会计准则的内容日益膨胀。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包括会计标准在内的各种制度的国际趋同。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导致原则性导向的准则制定理念愈加凸显,以适应更广大范围内规则的一致性。上述变化要求会计专业学生要有比以往更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应对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未来的自我学习能力等。

(三)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会计实务工作面临重大转型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会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常规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可借助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完成,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面临重大转型压力,需要从会计核算转向利用会计信息支持企业的管理决策。与此相适应,财务会计本科教学中更需凸显对信息的深度理解、综合运用及分析决策。

上述背景给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更为迫切。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变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未来不断更新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本文将结合作者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开展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探讨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与效果完善。

二、财务会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

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教育理念,其极力推崇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思想。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建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彭先桃,2008)。从学生的角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从教师的角度,教学的本质是设计环境,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会学习。

研究型教学活动一般应从设计问题情境出发;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及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鼓励发表独立见解;最后达成一致观点或形成有效结论,并能移植运用所获的新知。2015年以来,作者对财务会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结合财务会计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构建和实施了如下教学方法。

(一)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法——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财务会计课程开篇涉及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给谁提供,提供怎样的信息以及能达成怎样的目的等。由于其抽象性的特点,单纯的讲授灌输方式,学生很难深入体会目标形成和来源过程,可以借助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法让学生通过自我感知和体悟得到相应结论。财务会计目标需要满足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因而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资本市场的不同角色:政府机构、社会审计、资本市场的资金提供者(投资人、银行等)、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企业等)等。模拟的情境是:企业的扮演者需要解决如何获取投资者或者银行的资金,以及这一过程中不同角色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其中会计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在互动交流和情景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财务会计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原因及目的。

(二)专题教学法——对于财务会计基本原则的教学

财务会计在将经济活动转换为会计信息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普遍原则,这些原则体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念和哲学思想,并贯穿于财务会计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作为历史成本初始计量的修正,谨慎性原则体现在绝大多数资产的期末减值计量环节,无论是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期末计量环节都会涉及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于分散在各教学环节体现同一会计原则的内容,可进行集中的专题式教学。专题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基本原理在现实中是如何普遍运用,还需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如讨论谨慎性原则问题的来源、财务会计坚守该原则的原因、原则具有的优缺点等,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研究文献,发表各自见解。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深入领悟和把握会计最基本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

(三)案例教学法——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教学

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准则制定的原则性导向带来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准则结合事件性质、特点和经济实质等,所做出的会计判断(王清刚等,2014)。职业判断运用在大量的鲜活实例中,准则制定机构也是在大量相应实践中提炼出职业判断的理论要素,因而有必要通过还原实例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解职业判断的起因,深入领会理论判断标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形成过程及运用,感知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多方面的素质要素。例如2017年我国修订的收入准则中突出强调了企业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确认金额应当反映企业因交付该商品或服务而预期有权获得的金额。上述模式的确定,预期金额的确定,需要进行大量的判断和估计,还需要财务人员与业务部门的合作。对于上述收入确认条件及职业判断过程的理解,只有通过鲜活的实例分析才能让学生深刻把握抽象化的准则涵义,在复杂的商业活动背景下体悟理论背后形成的逻辑,增强判断能力。

(四)辩论教学法——对于前沿争议内容的教学

研究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现有的知识架构,因而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一些有争议性的理论前沿问题,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的争议,综合收益引入列报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等。首先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根据不同观点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学生之间展开辩论式探讨。

(五)企业实践调研法——融合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堂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学以致用,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一定的小型企业实践调研活动。如在讲完存货、固定资产章节后,鼓励并要求学生到他们日常接触的超市、餐饮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制造业等,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差异,所拥有存货及固定资产的具体内容构成的不同(体悟会计确认),资产初始计量、发出计价方法、后续折旧方法、期末计量方法等(体悟会计计量)。通过企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理论知识在现实实务中的运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表达以及相互协作的能力。

三、提高研究型教学方法实践效果的探讨

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对讲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目前学者对于研究型教学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而要在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运用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却并非易事。在作者的探索实践中,结合各方面影响因素,提出如下提高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增加教学投入,提高科研能力,做到对专业知识融汇贯通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思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为支撑研究型教学,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已远远满足不了教学要求,还需教师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自我设计角色和情景、整合深化专题教学内容、收集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资料、追踪学术前沿争议问题。上述所需的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动态的,没有可直接获取的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积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动态更新,这需要教师增加教学投入。同时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深刻领悟专业知识的精髓,精通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适应知识构建中主体地位,培养质疑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

研究型教学的良好实施也依赖于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及时转变,而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学习方式,偏好于依赖教师的课堂传授,被动地获取所需知识,对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抵触小组学习、案例讨论等。同时,研究型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提出问题,需要对学习的知识消化理解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自我思考;学生要讨论分析问题,需要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储备知识;学生要解决问题,需要逐渐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并积极主动探索付出实践。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下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一些学生也不适应由此带来的课外学习任务的增加,自主学习的意识、自制管理的能力较差。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最初阶段,所有上述转变都需要时间来磨合和调整,也需要整个教学大环境的逐渐调整改变。

(三)课程考核评估机制也是制约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效果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成绩予以肯定的过程,通过效果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汪莹等,2017)。研究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要建立与此相匹配的适合本课程的多元化、多层次、过程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撰写课程研究报告、完成案例分析、组织专题汇报、安排小组答辩等都是可实践的考核方式,也可结合传统考核方式一并实施,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也具有较高的思辨能力和继续钻研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彭先桃.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J].教育导刊,2008(3):56-58.

[2]王清刚,赵晓丽.基于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14(8):48-51.

[3]汪莹,王亚楠,黄海珠,周小靖. MBA案例教学改进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55-58.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