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蕊韩 周曼蓉

西南大学商贸学院

一、引言

随着牛奶行业在经过高速增长阶段之后逐步回归正常增速,近几年乳制品产销量增速基本呈现个位数增长,在奶价逐步下降的大背景下,国内奶牛养殖大规模亏损,奶农杀牛现象频现,导致国内奶牛数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国内人口基数大、二胎政策放开、人均乳制品消费仍具备较大空间是乳制品能保持稳定增长的主因。同时,乳制品需求呈现出高端化、健康化趋势,且创新型产品逐步推出市场,进一步打开乳制品空间。但是奶牛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奶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奶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奶牛养殖户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奶牛养殖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例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要发展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奶农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

二、理论分析

当前,学界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奶牛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一类文献采用宏观统计数据或微观调查数据,将问题聚焦于奶牛养殖模式,特别是当前奶牛的散养模式、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模式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新型养殖模式。 (例如李冬雪,李翠霞2017;刘玉满,2016;郜亮亮,2015;周鑫宇,杨君香,黄文明,李胜利,2010;陈念红、曹暕,2010;彭秀芬,2008;卜卫兵、李纪生,2007)。另一类文献将问题研究着重于,奶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合理构建 (马彦丽,孙永珍2017;张力庠,2010;钱贵霞,2010;齐春宇,2009;)。同时学者们也对畜牧业环境效率开展研究,并探究了环境效率和技术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朱宁2015;张晓恒2015;邢丽荣2016;李翠霞2017;崔姹2017;刘颖婓2018)。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着眼于全国奶牛养殖模式这一宏观对象,获取全国奶业2012-2015年数据,为文提供了相对较新的数据支撑,使分析结果更加可靠。同时,对市场上的奶牛养殖模式细致的划分为四个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三、成本收益法与DEA模型

(一)四种规模成本与收益对比

以 《中国奶业年鉴》 数据也标准,将四种养殖模式划分为散养( 0-10 头) 、小规模( 10 -50 头) 、中规模( 51 - 500 头) 、大规模( >500 头),并对这四者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

表一 四种规模中每头奶牛的成本收益情况(2012-2015)

由表1可知,收益是由主产品产值和副产品产值组成,伴随年份的增加,各规模收益也逐年增长。养殖成本是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人工成本组成。养殖成本最大的是大规模,且奶牛养殖成本与规模呈正相关。散户与小规模固定资产折旧占成本比重较小,反之大、中规模比重大。

(二)DEA模型

基于2012-2015年《中国奶业年鉴》数据,对我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进行生产效率的测算。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产出指标是主产品产值与附产品产值,投入指标分别是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

运行DEAP Versinon2.1软件,基于DEA-Malmquist测算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得到表2,并分析其构成的变化情况。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作为一种非参数前沿效率模型,可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TE)和技术进步变化(TC)两部分。从t到t+1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公式为:

而技术效率变化又能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TE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Fare等,1994)。(1)式又可分解为:

表2

由表2的数据得出:大规模奶牛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002,散户奶牛养殖模式的最低(0.966),小规模的为0.978,中规模为1.007,但大规模全要素生产率4年间的振幅最为稳定,散户奶牛养殖模式振幅最大。从不同规模的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来看,四种模式的技术效率在4年间各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散养奶牛养殖模式下是最低的(0.947)。大规模奶牛养殖的规模效率最高(1.047)且整体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散户养殖模式的规模效率最低(0.983)且振幅波动相对剧烈,小规模的紧随其后(0.984)。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实证方法,得出我国奶牛养殖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由小到大的顺序是:散户、小规模、大规模、中规模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发展,大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机械化规模化养殖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要重视大、中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科技投入,这是当前市场发展中增效增益的重要手段。

(二)建议

依据以上研究结论可得出建议如下:

规模化奶牛养殖模式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等表现出了较大的比较优势,应着重发展规模化养殖模式,并不懈推进散户奶牛养殖模式向适度化规模转变,这是当前市场发展中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提高科技在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比重。改善中规模牧场的投人产出结构,针对大规模奶牛养殖场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升技术能力,鼓励奶牛合作社增强与高校科研院进行技术合作,选择适宜的饲料加工工艺,避免设施闲置。在奶牛规模养殖过程中应实施奶牛标准化、集约化,延续奶牛优良品种,在增加生鲜乳产量的同时,提高生鲜乳质量,达到增加经济收益目标。聘用高素质管理技术人员,加强管理团队的建设,实行科学监督、管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重视环境效益。结合城乡和土地利用规划,培养专业化科学养殖和污染防治技术员,做好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设施建设。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将生产区和生活区科学分布,加强加工车间的卫生抽查工作,向社会公开乳制品质量检测信息,积极配合并接受社会对合作社的监督,对奶牛粪便进行有效收集、集中处理作为有机肥还田,有效地促进奶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