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远 中原工学院

一、现阶段心理教育背景和现状

在国际上美国高校的心理教育结构相对成熟,尤其是对于构建积极心理学方面,大部分美国高校都使用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模型,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的大学生要建立起积极的创社主观层次,这种积极的体验,包括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也包括希望主义和乐观主义,其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当中,应该建立起围绕个人层次当中人格特征以及品质进行综合化处理的模块,最后,美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和相关体系,就必须根据我国社会教育的教育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控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新媒体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当中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由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这些网络因素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qq,微信,微博等,就可以和他人进行联系,总而言之,媒体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这些便利的背后也有着其他的不利因素存在。比如说新媒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交际范围,帮助大学生很简单的完成各种工作,但是由于新媒体大多数都是碎片化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以及积累资料的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虽然可以很方便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但对于文化内涵和深度方面都不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来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在潜移默化当中会影响每一个人,而不同文化的熏陶则会使每一个人的心理层面上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因此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

新媒体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和自我都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在网络当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优点。但是,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形成社会观念以及三观的最重要的时刻,如果不能够学习到被精细筛选的网络信息,那幺将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为高校学生很容易会受到某些信息的诱导,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偏离我们自身价值观的事情。对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十分依赖新媒体,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存在着些许的障碍,并且长期使用社交软件进行交流,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随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新媒体也成为了高校学生表达自身想法,宣泄自身情绪的重要平台,许多大学生在这些平台当中了解娱乐八卦以及新闻实事,同时也会在该平台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虽然这样可以给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学生心理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都患有手机焦虑症,当手机离开自己时,那幺就会产生很严重的不安,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

三、高校健康教育改革方法

(一)将生命教育推向生活

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尽管生命教育并不高于生命的终极思想,也不能完全纠正与生死攸关的缺陷,只有将生活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才能反映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中,必须促进生命教育的过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避免谈论死亡。他们可以利用心理咨询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对生活价值的看法,并积极与同学讨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人生的消极认识。在聆听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此外,在构建心理教育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机制,准确控制大学生的基本心理诉求节点,减少对大学生心理的诉求。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心理承受力,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树立完整的人格素质。

(二)高效性教育要全面更新

首先,我们应该更新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正视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新观念,学校还应大力支持积极搜集不同层次的教学类型,聘请具有医学精神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大学辅导员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初步的判断。除此之外,性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模型,老师也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结合知识的动态画更新速度,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获取相关的信息,以任务为主要导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从多方面提高自身关于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综合教育水平,帮助学生们解决性认知结构当中的错误。更新性别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传统的性别观念已经不能够被当今社会所接受,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们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建立起更清楚的性别观念,提高和同学的沟通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大学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起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最终目的,维护大学生的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