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1],全面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序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标志着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

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教。今年以来,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重点工作,并且明确了工作任务,就是要抓好执法关键环节,全面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普法教育,可见法治化思维已经开始在高校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法治化思维的内涵,养成法治化思维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养成法治化思维方法的途径。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法治化思维的内涵

法治是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统合,其价值体系是以法的价值作为其承载体现出来的。一组组基本价值范畴构成了法治的价值体系,包括正义、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生存、秩序等[2]。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3]。法治化思维就是以法治的价值体系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指导自身行为的思考方法。新时代高校教师养成法治化思维是依法治教的客观要求,是认同和贯彻依法治国的法治化思维模式的体现。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法治化思维是有法可依的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然成型。我国现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方面的最重要的法律,是所有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遵循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用法律的形式确保了教师的重要地位,为我国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向规范化法治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法治化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公民扮演着教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上述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较为完善的法治化思维方式提供了法制环境和法律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法治化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律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承载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社会生活秩序的梦想,代表着依法办事基本法律价值理念的社会生活方式。

高校教师作为依法治国在高校实践中的主要承担者,其法治思维方式也就处处体现着依法治教的法律价值与理念追求,是一种贯彻公民自觉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的法制化文明思维方式,是依法治国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具体体现。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养成法治化思维的作用

(一)具有促进增强个人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和许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学子打交道,难免会遇到问题和纠纷,面对纷扰的教育教学活动,养成法治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越来越必要。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办法像专业法律工作者一样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运用法律知识处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纠纷烦扰,但若能以法治化思维方式作为解决问题和纠纷的首选模式,使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与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操守,有助于促使高校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助于转换成持久稳定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处事行为和能力。

(二)具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当前社会中,由于信仰缺失和个性化思潮泛滥导致社会失范的状态大范围出现,特别是在高校青年学子中自由随性的思想张扬,校方总会把对青年学子的心灵束缚诉诸于强硬的校园管理规定,但这往往是“拔苗助长”无助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有时又会借助于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治理方面的方法,但收获也不大。

从另一方面来讲,高校教师若坚持将法治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依规则行事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无疑在青年学子面前树立了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潜移默化地将法治化思维方式溶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从而间接地使高校青年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得以养成和提升,促使其个性化思想符合新时代法治化要求,有助于培养出新时代懂法守法的杰出青年,更能引导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

(三)具有推动新时代依法治国进程的作用

新时代法治建设时期,法律体系基本上已完善,法律制度也已基本完备,但是大多数人们在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时,仍不能很好的使用法律手段分析解决,关键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还没有很好的形成法治化思维方式。

国家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再怎幺完善完备,若社会大众没有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法治思维,那幺这幺多人辛苦制定的法律法规就得不到运用和遵守,社会大众也就无法理解相关法律的内涵及其法规条文背后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所以养成法治化思维方式和习惯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高校教师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比一般民众更能接触到法律专家学者,更能快速容易的理解法律条文,更能流畅的把法律的规则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高校教师养成了法治化思维后,会更方便容易的将法制化思维模式教育给学生,使其养成法治思维习惯,这对我国新时代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会起到推进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教师养成法治化思维的方法

(一)学习掌握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

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理解掌握相关法律条文建立的背景、原因及目的,这对高校教师养成法律思维模式解决问题提供了原理性的支撑和帮助,第二,理解掌握法律条文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条件,这对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中,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件时,可以及时运用这些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处理。

这些法律知识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着作及读本、观看法治宣传视频、浏览普法类新闻事件、参加政法类院校的专业课旁听、订阅新媒体视听频道等多种方式途径进行学习理解掌握。

(二)积极培养法制化思维方式

高校教师除了主动学习掌握教育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还应多从法律角度来理解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主动将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当作高校教师工作行为的最低要求,同时坚定法治信念和责任意识,主动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把使用法治化思维的倾向性清晰地表达出来,以身作则把这种积极地使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更多青年学子感受到,并使它们从中得到启发,言传身教把这种使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传达给高校中的学生们。逐渐形成使用法治化思维解决问题的行为上,真正体现出法治化思维在高校师生中的价值,慢慢形成“解决问题想到法律”的思维方式。

(三)勇于参加法治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哲人崇尚知行合一。同样地,只有勇敢的参加到具体的法治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把自己理解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内化于心,才能慢慢变成一种自发自觉的法治化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法治化的思维才能真正养成。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的人和事比一般民众要多,更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应用,高校教师也可以把学到的实实在在的法律法规知识,应用于参加高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中,还可以参与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庭审会、听证会、新闻事件讨论会、研讨会等,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建言献策,大胆正确使用法律赋予公民的监督权。

高校教师应该勇于参加上述这些活动并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在法治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法治实践中获得进步,反过来又能增强高校教师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高校教师迈入学习提高实践、再学习再提高再实践的良性轨道,践行知行合一,最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养成法治化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五、结束语

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中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养成法治化思维是民族复兴进程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光荣使命。主动学习掌握法治化思维的内涵,理解其作用和意义,积极培养法治化思维方式,勇于参加法治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养成法治化思维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