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梦笑

[摘 要] 全面回顾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指出其数量丰富,从理论到应用均多维度涵盖;国外研究视角更为微观深入,案例分析全面,而国内研究偏重宏观理论阐述;国内缺失对社会效益的研究,常以评奖为导向,学术创新意识不足。

[关键词] 卓越绩;管理模;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述评

[中图分类号] F470[文献标识码] B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The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简称“波奖”)评价的唯一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美国对其非常重视,每届奖项都有总统或副总统或商务部部长出席。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据初略统计,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卓越绩效模式作为本地质量奖的评审标准,如欧洲质量奖、德国国际卓越绩效模式[1]等,该模式已经成为了经营管理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针对美国波罗里奇国家质量奖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仅仅是国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自九十年代以来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仅中文论文这一文献类型便有6890条结果,通过读秀等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专着多达350多种。英文文献方面,通过Emerald、Elsevier Science、EBSCOHost等数据库检索,可获得3000多篇文献,由此可见国内外对其持续的关注热度。

一、卓越绩效模式发展史

20世纪质量管理被视为“实现顾客期望与实际的服务绩效之间差距最小化的过程”[2],当时美国政府充分意识到政府在推进质量管理方面重要的作用和责任,于1987年通过了质量提高法《1987年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提高法——“公众法100-107”》的国家立法,并由里根总统签署生效。波多里奇是美国商务部部长,在任期内对质量管理高度重视并极力倡导提高质量管理,为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质量提高法和国家质量奖。美国各州质量奖评选活动的开展很活跃,到2014年为止,共有105个获奖机构[3]。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这一质量管理模式对美国的经济恢复与提高国家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着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指出这一模式有着创造伟大组织和超常成果的力量[4]。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也在21世纪初逐步开始引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质量管理历经了四个阶段,其中第4阶段是引进了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国家质量奖标准[5]。2001年中国质量协会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质量管理奖的标准几乎等同地采用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的标准,正式将卓越绩效模式引入中国。2004年8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参照美国,制定发布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GB/Z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化指导件,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它标志着中国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国家质检总局为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2012年度又发布了修改版[6],该标准现已成为多数省份质量管理奖的评审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卓越绩效模式在我国各类组织中的学习和实践。

二、卓越绩效模式的指标体系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主要由7个维度的指标组成,它们分别是领导、战略、顾客、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员工、运营管理、结果。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是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基石和浓缩,2015年修订后,其主要包括11个方面:系统的视野、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重视人员、组织学习和敏捷性、关注成功、创新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道德与透明性、传递价值和结果[7]。

总体来讲,对卓越绩效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整体研究的学者居多。如卡里米等学者指出该模式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践,并且通过分析波奖申报者的数据,证实卓越绩效准则各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不能割裂地理解各个要素,而要整合框架内所有的指标方能有效[8]。岳刚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卓越绩效模式各类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影响我国企业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指出领导力和战略计划对人力资源至关重要,而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和过程管理水平对运营起决定性作用[9]。而申亚楠构建了政府部门追求卓越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组织内部、组织外部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导向、重视过程、关注结果、社会责任等九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系[10]。

此外,部分研究针对单个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珍妮特对波奖获奖机构运营中的“领导”要素进行研究,指出这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在企业文化转变与接收反馈中有着核心地位[11]。而马修等人则对“过程管理”这一要素进行研究,以11个波奖获奖机构为对象,从信息加工视角对过程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再认识[12]。杨青在其学位论文《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中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卓越绩效为视角,深入挖掘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框架要求,提取出相关的指标[13]。

为了分析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优越之处,学者们也关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六西格玛、ISO9001等其他质量管理工具的关系与区别,并指出《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并不是符合性评价依据,而是为机构提供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从领导、战略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并指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六西格玛、ISO9001等存在互补关系[14]。

三、卓越绩效模式实施与评价方法

卓越绩效模式在应用时主要有导入实施方法与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在导入实施方法上,主要指企业通过运用一些质量管理的工具,使得企业具备建立卓越绩效模式的条件和获得卓越经营绩效,这些主要工具包括: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BSC)、标杆对比法(Benchmarks)、6s管理;业务流程再造(BPR)、质量管理小组活动(QCC)、满意度测评、ERP管理体系、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15]。在评价方面,主要指对卓越绩效模式在组织中的运用程度的评价,如是否符合其价值观、取得了什幺结果、趋势如何等等。这两个方面其实是有机统一的。

雷利等人以亨利福特卫生系统赢取2011年波奖的历程为例,剖析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要点在于以卓越绩效准则为中心,系统调整、控制误差、文化建设、激励创新和注重细节[16]。杰恩等人通过其所在机构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历程,指出这一旅程并不是一次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它要求长期的坚持和全方位的改进,这样才能从行业的平均水平走向卓越[17]。

在国内的研究中,徐京悦认为导入过程首要通过公司使命和愿景的描述来激发共识,其次领导者要运用沟通、协调等管理手段来整合公司的目标,再次则是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有机结合[18]。顾平等人对中小企业导入流程进行研究,指出其流程为全面认识和理解标准、进行问卷测试、编写组织概述、开展全面自评行动、持续改进等[19]。单汨源等人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持续创新机制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创新动力、创新过程、学习能力、创新管理、创新环境五大部分[20]。

四、卓越绩效模式的应用与效果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最早应用于商业组织,其后拓展到非营利组织乃至政府机关[21],现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范畴相当广泛,这点可以通过美国波奖可对制造业、服务业、小企业、教育业、医疗保健业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六类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反映出来。

对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效用研究一般是基于实验或实际案例进行的研究分析。在社会层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有艾伯特等人对卓越绩效模式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估,通过量化的方法论证了卓越绩效模式的产出与投入比在351:1-820:1之间,从而证明了波奖的社会效益[22]。在个体层面,2015年罗纳德与约翰通过比较医疗行业中的波奖获奖机构与竞争对手的绩效表现来评估卓越绩效准则的效果,选取了同一地区的34个获奖机构与153个竞争对手,采用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的考核标准进行比较,发现获奖机构在病人体验、关怀平等等方面要优于竞争者[23]。维克多等则检验了卓越绩效准则在六大领域中的相对有效性,通过官方数据证明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多年以来在不同的行业均有良好的效果[24]。马乌利用1992-1994和2003-2005的数据论证了卓越绩效模式的有效性并没随着时间而减弱,其中“领导”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因素[25]。往前追溯,更早期的有威尔逊等人在1996年验证了波奖代表着一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新型绩效评估管理模式的诞生[26]。弗林等人发现实施卓越绩效准则的组织绩效要普遍优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证实了卓越绩效准则相比而言是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手段[27]。

在国内学者关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有不少的案例汇总[28],如以机械行业、出版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为对象的应用分析。同时,不少学者也积极将其引入到公共机构的质量管理、绩效评估当中去,如韩锋等人指出运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可进一步提升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公共机构的工作效能,卓越绩效评价核心价值观体系起到宏观指导价值以及应用参鉴意义[29]。

五、评论

1.研究成果丰富,从理论到应用均多维度涵盖。国内外对卓越绩效模式的关注从其诞生至今长盛不衰,成果数量众多,而且无论在理论阐述或是应用研究层面均全面覆盖,这一是得益于该模式的不断修订、与时俱进,二与波奖及各种质量奖的持续开展有紧密关系。

2.国外研究视角更为微观深入,案例分析更为全面,而国内研究偏重宏观理论阐述。国外该模式针对盈利与非盈利机构、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有三个细分的版本,但国内都统一使用一个版本。因此国外的学者一般习惯于选取更为微观的视角和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呈现样本量大、有效量化的特点;国内的成果偏向于理论的宏观剖析,说服力不足。

3.国内缺失对社会效益的研究,对该模式的关注常以评奖为导向,学术修正与创新意识不足。相对于国外重视社会影响力的定性定量研究,国内基本没有关于该模式社会效益评估的研究,并且无论是实践还是科研,多是以质量奖评审为目的,功利驱动性过强,学术创新性有待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杨全义,符志民.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1(3):34-38

[2]Mwita J.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odel:A systems-based approach to public service qualit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0(1):19-37

[3] Baldrige .http: // www. nist. gov/ baldrige/ baldrige - award - 111214. cfm.

[4] Baldrige .http://www.nist.gov/baldrige/regionals/index.cfm.

[5]叶渭川,吉荣新.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J].铁道技术监督,2010(7):6-9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1-2012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56

[7]Booklets On Latest Baldrige Excellence Framework Released[J].Quality Progress 2015,48(3):16.

[8]Karimi A, Hossein S, Seyed H, Payam K. A study of the Baldrige Award framework using the applicant scoring data[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14(5/6): 461-477

[9]岳刚.卓越绩效模式类目相关性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0]申亚楠.政府部门卓越绩效评价的核心价值观研究[J].经济问题,2009(10):37-40

[11]WAGNER J. Sharing Leadership Insights On Our Baldrige Journey To Excellence[J]. 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15,32 (1): 40-44

[12]FORD M, JAMES E, SUZANNE M.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Of Proces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Baldrige Award Recipients[J].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2014,21(1): 25-41

[13]杨青.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14]韩耀斌.《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运作指导[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0-13

[15]Chih-Hsien C. Improvement Of QFD-Based Total Quality For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Procedur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2011,28 (2): 124-133

[16]O'Reilly G , Brooke D, Jordan S, Michael W. Winning the Baldrige Award: How the 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Undertook a Five-Year Improvement Process[J].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2013, 24(2): 249-257

[17]POPE J,EMILY P , DEBBYE W. Improving Ourselves For The Sake Of Others: Our Baldrige Journey[J].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15,32 (1): 3-16

[18]徐京悦.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绩效测量指标探讨[J].中国质量,2007(3):8-10

[19]顾平,李飞,王勇.中小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流程研究[J].标准科学,2013(3):72-76

[20]单汨源,李盈.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持续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5):92-95

[21]Victor P, Xiaoni Z, Daniel P.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model with municipal government[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11,45(3):118-129

[22]Link A, John S. On The Social Value Of Quality: 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Baldrige Performance Excellence Program [J]. Science & Public Policy,2012,39 (5): 680-689

[23]SCHULINGKAMP R, LATHAM, J. Healthcare Performance Excellence: A Comparison of Baldrige Award Recipients and Competitors[J].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22 (3):6-22

[24]Peng, X, Victor P.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Catego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5,53 (2): 629-647

[25]Mellat-Parast M.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Linkages Among The Baldrige Criteria Using Independent Reviewers'Sco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4): 24-34

[26]Eng E, Yusuf M.A Survey of TQM Practices in the Malaysia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Industry [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3(14): 63-77

[27]Flynn B, Schroeder R, Sakakibara S. The Impact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Decision Sciences,1995,26(5):659-691

[28]肖曼.《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理解与实施案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9]韩锋,管会娟,孙建丽.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在政府部门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6):48-51

[责任编辑: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