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袁隆平的爱,是情牵祖国、心系人民;袁隆平的善,是胸怀世界、造福人类。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生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事业。

袁隆平的名字,写入了辽阔大地,印在老百姓心上。“袁隆平星”在太空闪烁,星耀大地。袁隆平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但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是比天空还大的慈善,这是比大地还广的公益。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经历与足迹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先后在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和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任教。

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经分析推断为天然杂交水稻。开始了杂交品种水稻研究。

1961年春天,经过试验田试验,结果证明了这株变异株的种子为"天然杂交稻"的推断。面对当时严重饥荒,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经过几年的试验、培育,取得重要成果,确认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1966年2月第17卷第4期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制种技术成功。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此后多次赴美国、菲律宾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85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

1986年,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4月,袁隆平应邀出席在意大利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10月,出席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专题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

此后出席历次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991年8月14日~8月22日,应日本学会邀请,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

此后多次赴日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92年1月13日~1月15日,袁隆平出席并主持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7月28日~8月4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作杂交水稻方面的学术报告。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1993年4月10日~4月22日,赴美国布朗大学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仪式。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12月30日,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正式转发,对于稳定湖南粮食产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

1996年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中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中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10月18日,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作《从杂交稻育种领域看粮食增产潜力,中国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学术报告。11月,出席东亚地区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学术报告。

1997年9月,出席并主持"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11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年会;在《杂交水稻》第6期上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