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城 于永梅

【摘要】 《贫女吟》被收录在《本朝文粹》第一卷杂诗中,作者是平安前期汉学家纪长谷雄,其内容描写了一个富家女沦为贫女的经过,其塑造了何种贫女形象,社会背景如何,与同时期中国晚唐盛行的贫女诗在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和塑造贫女形象上又有何异同?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贫女吟》;贫女形象;形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038-03

一、引言

纪长谷雄(845—912),15岁师从都良香,33岁改从菅原道真为师,894年奉命为遣唐副使却由于第二年遣唐使制度就被废除因而没能入唐,911年官至中纳言因此也被称为纪纳言,诗集主要在《纪家集》中但只留下一些断简残篇,除此之外在《本朝文粹》和《扶桑集》中还能看到一些。此篇《贫女吟》则是收录在《本朝文粹》第一卷中的内容,着于何年暂不可考,其内容描写了一个女子择偶失败导致的人生变故——由富家女变为贫女,作者由此警戒世人慎重择婿。关于此《贫女吟》的研究,中日两国都很少,中国主要是对晚唐时期贫女诗进行探究,虽然对晚唐贫女形象具有了一定把握但是其中涉及日本汉诗《贫女吟》的只有一篇胡洁的《白诗和平安文学的女性形象》,其文学地位将它阐述为“转型期”(从空想的异国“闺情”到具有完整叙事内容)代表作,主要将其与白居易的《议婚》做了对比研究,指出其中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今昔、贫富对比的写作手法是受到白诗的影响,并对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做了探究。日本方面关于《贫女吟》的研究,在管见的范围内有高桥和夫的《源氏物语——それが贫女吟とならないために》,其第一章节指出了日本贫女产生的原因是大化改新后律令制度的解体和贵族家庭的衰变,没有对此诗进行详细的分析或者是把贫女形象单独拎出来做专题研究。关于此汉诗还存在很多需要具体探究的问题,比如塑造了怎样的贫女形象?其背后的婚姻制度和社会背景?和晚唐盛行的中国贫女诗比较有何不同?本文将从《贫女吟》出发,结合当时的婚姻形态对《贫女吟》中贫女形象进行探讨,并与中国晚唐贫女形象做初步对比。

二、《贫女吟》解读

全诗如下:

有女有女寡又贫,年齿蹉跎病日新。红叶门深行迹断,四壁虚中多苦辛。

本是富家钟爱女,幽深窗裹养成身。绮丽脂粉妆无暇,不谢巫山一片云。

年初十五颜如玉,父母常言与贵人。公子王孙竞向挑,月前花下通慇懃。

父母被欺媒介言,许嫁长安一少年。少年无识亦无行,父母敬之如神仙。

肥马轻裘与鹰犬,每日群游侠客筵。交谈扼腕常招饮,一日之费数千钱。

产业渐倾游猎裹,家资徒竭醉歌前。十余年来父母亡,弟兄离散去他乡。

聟夫相厌不相顾,一去无归别恨长。日往月来家计尽,饥寒空送几风霜。

秋风暮雨断肠晨,忆古怀今泪湿巾。形似死灰心未死,含怨难追旧日春。

单居抱影何所在,满鬓飞蓬满面尘。落落戸庭人不见,欲披悲绪遂无因。

寄语世间豪贵女,択夫看意莫看人。又寄世间女父母,愿以此言书诸绅。

文章大致内容是:有个女子年轻时候家中富有也生得美丽,应婿之人数不胜数,然而父母被媒人的夸大其词欺骗,招婿了一个没有品行没有见识的京都公子,男子整日打猎饮酒作乐,家业逐渐耗尽。父母去世兄弟异乡后丈夫也抛弃了她,只留下年老珠黄的女子孤零零一人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余生,心怀怨恨却也无法追溯年轻时的美好光阴。在最后作者叮嘱世间的女子以及她们的父母谨慎择夫/择婿,要注重男方的品行而不是只看外貌决定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

三、贫女形象

(一)《贫女吟》中的贫女形象

在此篇《贫女吟》中,塑造了一个因父母去世、丈夫放浪不羁导致自己由富变穷,最后只能空房怨恨的思夫贫女形象。主人公父母去世兄弟离开后丈夫也就随之“一去无归别恨长”了,尽管丈夫离开后对其心生怨恨但是女主依然抱着丈夫能回来的念想:“别恨长”“含怨”“断肠晨”“单居抱影”,都强调了一个人待在破碎冰冷的房间里的寂寥悲伤。饥寒交迫下两鬓在寒冷的风中零乱的犹如蓬蒿一样,与父母在世时候的“绮丽脂粉妆无暇,不谢巫山一片云”形成强烈对比,从之前的“公子王孙竞相挑”到后来的“落落户庭人不见”,更是突出了富女变为贫女后的心理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差之大。

不难发现导致此富家女人生出现转折的一大重要原因是亲人相继离开后丈夫的抛弃。其丈夫在消耗完她娘家家业以后一去无归,正由于此“荡子”的行为作者在最后也一再强调择婿需谨慎这一道理。在《日本灵异记》中卷第34缘中虽然也有写到一未婚女子因为父母去世而财亡家贫独守空房,但是因他虔诚敬拜观音所以后来嫁给了当地一富有的鳏夫,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比两贫女,一个由富变穷,一个由穷变富,由富到贫经历了父母去世和婚姻破裂,而由贫到富是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可靠的丈夫,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来择婿失败比父母去世更是导致女性变贫。当然媒妁之欺也可以说是导致其成为贫女的间接原因,“父母被欺媒妁言,许嫁长安一少年”,如果当初没有媒妁之言的欺骗,女主父母应该也不会让这个浪子应婿最后导致自己变为贫女了吧。《本朝文粹》中大江朝纲的《男女婚姻赋》中“始使媒介,巧尽舌端之妙”(开始请媒人尽力夸大男生的优点),也可见在平安时期媒妁在男女恋爱、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媒妁之言的欺骗和夸大虚无之物往往会导致女性“嫁错郎”,从而沦为贫女。

(二)中国晚唐贫女形象

而在同时期的中国晚唐也掀起了一股贫女诗的热潮,潘学军在《论晚唐诗中的两类贫女形象》中将晚唐贫女诗分为两类:写实型和自喻型。有不堪重负的织妇田妇、亲人出征的征人妇、穷困难嫁闺中抱怨的贫女。由于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征伐不断导致夫妇分离常年不得团圆,征人妇一边要忍受常年异地的痛苦一边还要带着孩子维持生计,如果丈夫战死沙场了那更是失去了家庭唯一经济支柱苦不堪言。晚唐时期纺织业极度发达,织妇们常不计日夜地生产桑织物,而支付的费用根本抵不上她们为此付出的汗水。此外由于晚唐崇尚把金钱财物作为男女订婚的必要条件,所以穷困潦倒的贫女自然就没钱去找良媒,即使找到了良媒在当时的这种风气下面也难以找到另一半进行婚姻缔约,导致贫女难嫁只能闺中怨恨。

自喻型贫女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人益自伤”,良媒不问蓬门女导致其难嫁,寄托了作者对寒士不能得到考官认同或者寒士难举的苦闷和哀怨。贫女虽美丽勤劳但是因为出身贫寒没钱筹集嫁妆只能“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此境遇正好引起了当时晚唐科举腐败下的文人墨客的共鸣,自喻型成了晚唐贫女诗题材的一大特色。

四、社会背景

要分析贫女产生的社会背景,首先要对纪长谷雄创作此《贫女吟》当时的婚姻形态进行研究。卢捷、乔莹洁在《从〈万叶集〉看日本古代母权对子女婚姻的干涉》中指出《万叶集》(收录4c—8c中叶和歌)的恋歌中很少能看见对女方父亲对女儿婚姻干涉的描写,“父母”常被反过来写成“母父”,“兄妹”写作“妹兄”,“父母”也常常最直接被训读为亲(おや)用来专指母亲,《古事记》中“御祖”(みおや)也专指母亲或者祖母。可见那时候女性在儿女婚姻上更有说话权,家庭地位也更胜一筹。而在此《贫女吟》诗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父母”,不仅仅只是出现“父”或者“母”字,在小岛宪之校对的诗文中对父母一词的注释也是“ちちはは”,当然不排除作者为了模仿汉诗的语言写作习惯而加上了“父”字,但从成于8世纪后半叶的《万叶集》到9世纪的纪长谷雄的《贫女吟》,从诗词中对“父母”的不同注释中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猜测当时正处于由母系逐渐转向父系的社会形态下呢。

日本婚姻制度总体上是经历了四个阶段:访妻婚、招婿婚、嫁娶婚和恋爱婚。后两者都是武士时期以后的婚姻状态这里不做阐述。访妻婚最明显的特征是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男女暮合晨分、来去自由,基本处于分居状态,为对偶婚即一夫可多妻制,婚姻极不稳定。招婿婚为个体婚,女方父母为女儿选婿,男性住在女生父母家同居生活,大约产生于大化改新之后。此外高群逸枝在《招婿婚的研究》中提出“前招婿婚”这一概念:访妻婚到招婿婚的过渡阶段,也即从母系转向父系的阶段。时间跨度在大化改新前后到平安中期,也就是父权思想开始萌芽发展、女性地位逐渐衰弱的阶段。因此是不是可以认为此汉诗文也是前招婿婚制度下创作的呢。此制度下男性即使婚后依然一段时间内实行走婚,男性可以走访其他女性但女性婚后却不能和多位男性走访,女方父母为了留住女婿往往不遗余力去满足他们,女方娘家成了新婚夫妇俩经济关系的纽带,这种婚姻关系极不稳定,一旦父母去世丈夫又是“浪子”,失去了妻子娘家的经济来源后就会直接离开留下女子独守空房怨恨。

高桥和夫在《源氏物语 : それが贫女吟とならないために》中还提出了另一个贫女产生的社会原因:大化改新后律令制度的解体和贵族家庭的衰变。由于大化改新中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佣调制,班田农民每年需要上交租税和徭役,剩下的才能为自己所有。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也会导致贫女产生,再说贵族阶级,由于律令制解体使其失去了氏族制纽带,经济生活上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氏族,国家没有足够的生活保障,而贵族一贯的娱乐等方面开支又巨大,很有可能直接导致家庭结构的崩溃和衰败,由此贫女也就诞生了。《日本灵异记》中卷第14缘的标题中的“穷しき女王”(贫困皇族的公主)也可以看出来,皇族子女尚且能沦落贫困,百姓更不用说了。

五、中日对比

对比《贫女吟》和晚唐的贫女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本《贫女吟》只是单纯的叙事并没有用到什幺诗词表现手法,而在晚唐的贫女题材的诗文中,尤其是自喻型贫女诗中采用语义双关等修辞手法将贫女内心的苦楚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晚唐的贫女诗更多的是借“贫女难嫁”这一现象或者是通过富女和贫女的鲜明对比去凸显财婚风尚对贫女的不公平或者是对寒士难举、政治黑暗的讽刺之类,而《贫女吟》从头到尾一个主人公,通过对其一个女子的今昔贫富对比,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心理。由于两国当时的婚姻家庭形态并不同,虽然都是女方经济实力可以决定女方找到另一半的难易程度,但是婚姻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前招婚制一个是嫁娶制。

在塑造的贫女形象方面,中国的更加丰富多彩,日本则更注重于强调因个人原因如父母去世由富女转变贫女,强调的是前后境遇的变化。而中国贫女诗更强调的贫富女的对比,从而凸显社会的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并不是完全照搬中国的贫女诗,由于受其本土社会文化、婚姻制度、家庭形态的影响,塑造了一些中国晚唐诗文中没有的贫女形象,强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六、结语

本文从纪长谷雄的《贫女吟》出发,对其中的贫女形象以及当时的婚姻状态及社会背景做了一个探讨,对此汉诗以及平安时期的婚姻形态也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贫女吟》和中国晚唐贫女诗从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和形象三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比较。虽说日本平安时期的汉诗文的确很大程度受到中国的影响,但是由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贫女诗”展现的内容和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高桥和夫.源氏物语:それが贫女吟とならないために[M].日本群马县:群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编,1983.

[2]小岛宪之.怀风藻 文华秀丽集 本朝文萃[M].日本东京: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1979.

[3]春日和男,远藤嘉基.日本灵异记[M].日本东京: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1978.

[4]高群逸枝.高群逸枝全集:第二卷·招婿婚的研究[M].日本:理论社,1953.

[5]潘学军.论唐诗中的两类贫女形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13-115.

[6]胡洁.白诗和平安文学的女性形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6):73-78.

[7]卢捷,乔莹洁.从《万叶集》看日本古代母权对子女婚姻的干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S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