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婷婷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导师列宁逝世。列宁在诸多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得他受到众多革命家、理论家的高度赞誉。而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又占据列宁理论生涯的特殊位置。凯勒指出,苏联的文化建设基本上遵循着列宁的文化建设理论,“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为苏联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列宁身体每况愈下。在逐步脱离工作后,列宁把大量的精力投身于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命题,还完成了流芳百世的八篇着作。列宁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本能地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运用到苏维埃俄国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列宁文化建设思想。

(一)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实背景

尽管在列宁领导下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沙皇的封建专制,为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苏维埃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建立美好社会的道路是充满荆棘和挑战的。

在经济上,小农经济仍然长期占据主导并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1861年根据形势虽然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但还远远达不到欧美国家的经济水平。存在相当滞后的基础设施,极端低下的农业技术和消除的大量封建残余。一些地区甚至公开存在“短期农奴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列宁愈发明显的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落后的文化成为制约并阻碍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政治上,苏维埃俄国也有相当强的特殊性。在沙皇统治时期,文化带有强烈的专制迷信色彩,且愚民意味浓郁。十月革命虽然胜利,但是政治上顽固的愚昧的封建的因素一时之间也难以消除。同时,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根基尚浅,建立在相当薄弱的基础之上。国际上有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国内战时共产主义等政策让苏维埃俄国人民“心怀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也层出不穷,民主制度遭受破坏。这些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了苏维埃俄国政权。

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时期”,列宁思考的侧重点就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不完备的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列宁深刻意识到文化在国家或民族前进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俄国思想落后繁杂的文化背景

思想落后、文化水平低是苏维埃政权建立时的文化背景。东正教“圣愚”文化、曾经沙皇的专制独裁等造成了苏维埃俄国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普通大众的文化素养极低。列宁指出:“我们(我们布尔什维克)文化落后,始终是一纸空文。”一方面,社会底层人民文化水平不高,人民的识字率低。另一方面,愚昧野蛮现象不容忽视。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苏维埃俄国仍充斥大量半野蛮甚至野蛮的落后思想。更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不但存在于广大的农民人群中,甚至一些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难以逃脱荼毒。这样的文化条件无疑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增添了很多困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上弥漫各种思想,而繁杂的思想激荡交锋让社会出现了混乱无序的苗头。列宁迅速发现由于文化落后,使得政治、经济政策难以推行,各种思潮的碰撞使群众意志变得摇摆。苏维埃文化思想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就必须与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文化交锋对抗并取得胜利。要用文化的党性去批判、去斗争、去改造各种文化思潮。让苏维埃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建设,从而使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扎稳打。

二、列宁晚年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由于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用专门的着述来阐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问题。但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列宁晚年“政治遗嘱”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原则、举措等,对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

(一)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确保文化为经济政治提供支持与配合

列宁时期,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而后来的东欧剧变也证明了思想混乱、放弃文化建设会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亡党亡国。因此,必须坚持列宁立足于苏维埃俄国文化建设中的种种现实经验和教训,必须坚持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权的思想。

经济建设需要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就是说,进行着的经济建设在改变人和人社会关系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文化却也无形中指引这些“关系”通往何处。列宁强调一旦文化建设脱离了党的领导,那幺社会主义文化就会落入资本主义的陷阱。当时的苏维埃俄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受到种种制约。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如果没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那幺资本主义文化就会影响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为政治建设提供支持。在沙皇专制时代,由于封建性浓郁,文化基本上都是向人民传播愚忠思想。而后期的资产阶级也用文化团弄人民。这些历史的、现实的因素都导致了即使十月革命后还存在大量腐朽封建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氛围无疑会极大地破坏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就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文化领导权,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认同和支持。

(二)重视并发展国民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培育出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者

列宁在进行苏维埃俄国文化建设时强调要重视并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扫除文盲就是第一步。列宁认为民众的知识和文化可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虽然新生政权面临经费困难的情况,但列宁强调就算是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也应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并且尽量不动用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

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是必要条件。列宁认为教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职业。一直以来,传道授业的教师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而列宁强调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此外,提高全民文化水平需要教师的辛劳付出。所以列宁呼吁全社会的民众要尊重教师职业,保障教师物质生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们全面发展。构建优秀教师团队来提升国民总体文化水平。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的最终指向是共产主义。苏维埃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也因此,列宁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扫除文盲,还是重视教育,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贯穿其中。如果文化建设只是单纯的构建知识,简单的堆砌语言,而缺乏对社会主义高度认同,那幺文化建设基础将会极其脆弱,民众会滑向资产阶级文化,最终造成社会危机。

(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与腐化

苏维埃俄国整体文化水平低下,传统社会存在的大量糟粕仍大量存在。所以要盘活文化,推动恢复苏维埃俄国经济,正确做法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创立一个所谓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要正确认识并积极吸收资产阶级“优秀文化”。

文化是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积累的。社会主义进行建设时也不能割裂与人类文明的联系。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并非无缘无故的横空出世。也不是说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完全格格不入。1919年3月,列宁“我们没有别的材料。我们要立刻用资本主义昨天留下来可供我们今天用的那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深刻地指出,十月革命后的国家并不是马上先进了、进步了。必须学习借鉴吸收资本主义优秀文化,辩证的接受资产阶级文化中未来的、优秀的文化。列宁深刻认识到,孤立的、片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那样只会把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列宁不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而且还强调要吸收融合资本主义优秀文化。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举成功的事情。20世纪初,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国内外势力等各种因素,导致各种思潮泛起涌出,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流派涌现。假如不和这些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那幺这些错误思潮就极有可能腐蚀民众,破坏苏维埃文化根基。列宁一直对各种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了苏维埃文化思想。同时,列宁强调的文化建设不是去否定以往的文化遗产,“恰恰相反,列宁要求千方百计地掌握人类文化的伟大成就。他辩证地解决了文化领域的新与旧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通过这种方式,列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苏维埃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广大民众建立并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明晰各种错误思潮,增强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三、列宁文化思想对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价值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各方面合作日益增多的同时,各种多样的思想文化也纷扰复杂、交织融糅。在这样的环境下,假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做得不到位,就极易造成部分群体对党的领导的猜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对社会主义的质疑,最终会成为难以挽回的局面。因此,研究列宁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建设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有重要启迪。

(一)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非常强调文化的党性特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列宁确定了苏维埃政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列宁深刻体会到党对文化建设的缺位会无法凝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共识、会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歧路。当前,面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国外势力“蠢蠢欲动”,要加强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尤其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党要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在全球化下各种思潮交织碰撞的当今社会,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也要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中的党性原则给予重视、创造、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击分裂思潮、稳定团结各民族文化,让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支持。把列宁强调的文化党性特征落到实处。

(二)高度重视国民文化教育,自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事。列宁晚年的重要论述中也反复强调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列宁曾说:“劳动人民不但要识字,还要有文化,有觉悟,有学识。”近代中国遭遇了侵略战争,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伟大事业的成败。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复兴的事业时当机立断,运用一系列政策推动国民教育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路上高歌猛进。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然,文化教育在新时代要提升已经不是普通意义的“文化”素养,而是要符合中国特色、中国发展需要的“文化”素养。国民文化教育其中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有伟大梦想的中华儿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要增强政治能力、党性觉悟等等;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要提升社会主义认同、理解党的政策文化等等。

几十年来,面临各路势力的“虎视眈眈”下,党抗住压力,带领人民进行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面对“危机四伏”,只有毫不动摇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国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做到“百毒不侵”。尤其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道德的构建、精神文化的培养、正确三观的树立。由精神落实到行为,逐步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培养成为优秀的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树立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开展文化建设时,都要考虑本国国情。列宁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对抗激烈,但列宁并没有完全否定资产阶级文化。只是对资产阶级文化中不合时宜的、糟粕的、退步的思想加以批判、对合适的、进步的文化加以吸收,丰富、创新、发展了苏维埃文化。新时代,各种文化碰撞已经变得十分常见。这方面,列宁有过重要实践和理论总结。面对中国国情,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干好做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史的淬炼成了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文化底蕴又构建起中国国人的文化自信。“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在面对各种带有政治色彩的“伪文化”时,有力而坚定进行驳斥。

自信不是盲目的、夸大的自信。自信也绝不是“看不上”其他文化。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是在苏维埃俄国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成熟的。中国构建发展本土文化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列宁在建设苏维埃文化时,就继承发展了本国的传统文化,还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优秀文化。这就启示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但绝不坐井观天、故步自封,要吸收借鉴一切优秀人类文明。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影响力继续扩大。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但要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盛不衰仍需要中国人民持之以恒地注入活力。

四、结语

列宁晚年身体状况并不容乐观,其理论思想大多是用口述的方式实现的,所以也被后人称之为伟大的“最后遗嘱”。列宁的“最后遗嘱”中多次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并提出一系列建设文化的观点。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晚年结合国情和实践对文化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实践证明,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探索是相当成功的。列宁的文化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珍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