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龙

摘要: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之下,用数据代替经验,不断提升信息的执行效率势在必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科普升级,是科普信息化的必然趋势,能带动传统的科普工作实现全方位创新,科普信息化构建了智慧共享的传播网络,形成了资源汇集、矩阵传播的新形势,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风格独立的综合性科普传播平台。科普信息化体现在技术的革新、理念的转变、行为方式的优化,通过加强科普工作中的信息化水平,能有效带动信息化传播和传统科普活动的有效融合,提升了科普工作效能,也是实现传统科普和信息化科普有机融合的新方式。

关键词:云平台;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4-0124-03

1 中国科普信息化的开展情况及问题分析

科普信息化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方式,从2014年开始,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充分用好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科普的传播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从2015年开始,中国科普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更是如虎添翼。当下,带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带动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对于构建创新型的国家有很大的帮助。

1.1 中国科普信息化的开展情况

1.1.1 群众对于科普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

科普信息化已经是一个趋势,尤其当下,中国科普信息化发展已经愈发现代化和多元化,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科普水平,本身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诉求。在互联网发展带动下,群众能了解知识的渠道更多,例如抖音、微信等平台的崛起,带给群众很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但是,良莠不齐的知识科普也会造成群众的理解认知。如果没有以科学知识的弘扬为基础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科普工作的错误,甚至于产生“逆火效应”。一些群众在接触不正确的科普知识的时候,也会对一些浅显的错误产生疑惑,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个人对群众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幺这种错误的认知会越来越根深蒂固。当下,科普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专业化的科普信息化,净化科普环境,提升整体科普工作的有序性。

1.1.2 专业化书籍是最信任的科普方式

当下群众对于科普工作的认可程度,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科学期刊,作为科学的把关人,公众对于期刊的认可程度更高,同时也能看出来,公众对于科普信息化的整体质量,将成为科普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目前,很多期刊也在网上开设了相关的公众号、视频号,也成为科学爱好者的学习热点,因此,如果能提升科普信息化的整体质量,未来也会逐渐达到不亚于专业的期刊书籍影响力的科普信息化模式。

1.1.3 视频能提升群众科普的印象并加深科普的效果

通过视频的方式科普能提升科普的效果,视频方式的科普相较于文字讲解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视频科普的方式能提升整体的科普效果,通过视频的方式打造一种更引人注目、加深群众理解的科普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科普方式有着更好的传播效能,也能加深科普的效果[1]。

1.2 中国科普信息化的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 科普内容的传播效能和真实性很难对等

信息化的科学传播语境不仅给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带来了便利,也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媒介生产和传播模式。因为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化渠道的自由开放和更宽松的监管环境,让公众不仅是科普的接受者,也是科普的参与者。换言之,这种方式让每个群众都能成为传播者,也产生了良莠不齐的科普内容。在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下,各社会阶层掌握的资源不同造成的信息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逐渐被瓦解,这种差距也正慢慢被打破。科普信息化带动了公众传播信息的自由度加深,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专属自己的“场域”中畅所欲言,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是由群众通过自己的认知来补充并拓展完成的,这就加大了科普准确性的检查和监控难度,因为有的群众科普视频都是由普通大众对科学现象道听途说,对科普知识背后的认知比较模糊,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些真实性不高的科普知识广泛传播,反而真正有科普意义的内容得不到有效传递。

1.2.2 不同渠道的科普内容难以融合

不同渠道得来的科普内容之间很难做到有效融合,比如,传统的科普期刊中,整体的科普内容更多,整体质量更高,且更有深度,但是信息化渠道下,很多科普内容都不会深层系统地认识,很多科普都是浅尝辄止,或者直接告诉群众结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机理,这种方式就造成了科普质量的低下,很多科普知识都停留在浅层次上,信息化渠道下很难融合专业的科普知识,这样就导致科普信息化难以提升质量,且影响了科普的实际效能。

1.2.3 不同群体信息化科普水平差异大

受地域分布情况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信息化科普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水平要略高于农村,中年、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农民也在利于网络了解更多科学知识,但是农民群体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明显低于其他群体,从结构分布来看男性了解科学知识的程度更高。不同群体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手机、电视、电脑等渠道,其中手机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云平台下我国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通道,需要提高对该渠道的关注程度。

1.2.4 内容单一存在同质化问题

从我国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在搭建科普云平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图片+文字”的形式,还未能充分发挥出云平台的优势,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不够紧密,相较于互动媒体、短视频等云平台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平台缺少足够流量支撑。部分平台推出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单纯灌输科学知识的阶段,在缺少互动性、受众参与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科普云平台逐渐丧失趣味性,尤其是对中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欠缺,导致平台缺少良好的受众基础,对各大群体的吸引力不足,这会影响科普宣传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而当前在云平台下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许多科普云平台的技术含量不高,平台和网络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中小型平台与用户的黏性不高,与教育国际知名平台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科普宣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科普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2]。

2 云平台下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2.1 明确主题,打造科普云平台

云平台支持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平台内容是基础。各大平台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其内部将逐渐积累丰富但散乱的数据信息,将这些数据信息转化为具有较高宣传价值的信息,需要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这就需要在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科普宣传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专业术语将相关主题刻印在云平台上方便广大受众观看、阅读和学习,逐渐构成具有网络贡献功能的科普云数据平台,实现与互联网中各科普知识的有效对接。对各大平台来讲,在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改善平台的体系结构,不断丰富科普内容,以网络化、平台化为支撑,层层分解科普内容,加强对受众的引导,强化受众对科普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科普宣传中的价值。科普云平台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互动优势,结合受众阅读习惯,还可以考虑推出付费阅读模式,为平台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3]。在建设科普云平台的过程中,要主动转变过去单向灌输科学知识的局限,以平台为传播介质,强化与受众的沟通,提高受众在科普宣传中的体验感、参与感,将云平台逐渐打造成科普宣传的主流通道,积极借助VR、AR等技术手段,丰富平台内容,强化受众体验,为在线科普不断灌注新的活力。比如,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构建一个囊括海量数据信息的信息化系统,需要得到许多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VR技术涉及出与受众的认知与需求相符的内容,在广泛采纳受众反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普信息化评价机制的方式,适当对平台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对科普展现形式进行创新,使得科普信息化建设持续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

2.2 相互补充,加强新旧科普方式的联系

当前,我国在移动短视频领域的受众数量显着增长,日均活跃用户数突破千万。不过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再加上短视频在时长上的限制,导致其在进行科普宣传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科普云平台建设外,还需要认识到传统科普渠道的价值,加强对传统媒体渠道的应用,实现对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补充。比如,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等渠道的人才、专业优势,提高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利用传统媒体扎实的受众基础,不断拓宽科普宣传的覆盖范围[4]。在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普及范围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在打造云平台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科普内容与移动短视频的结合,在不断推陈创新的过程中找到一条科普信息化的最佳途径,不断提高科普宣传的效果,最大限度发挥云平台在科普宣传中的价值。

2.3 制度建设,提高宣传内容的真实性

云平台下,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幅拓宽,利用云平台进行科普知识传播,使得科普宣传的门槛大幅降低,在平台上不断涌现出一大批非专业人士,使得科普宣传的内容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受众对科普知识的判断,甚至会在网络、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导致科普知识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也容易让云平台支持下的科普宣传工作出现一些安全监管漏洞,平台可能会成为一些错误科学信息传播的温床,给受众的意识观念带来影响。因此,利用云平台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此保证科普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通过加强对科普内容的监管,发挥政府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监管作用,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对科普内容进行规范,确保在平台的支持下向广大受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2.4 人才建设,加强科普内容编创力度

新时代背景下,以云平台为支撑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涉及相关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培养一批技术型、操作型人才,保证科普云平台良好运转。在专业人才的支持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内容的编创力度,提高编创水平,鼓励更多受众参与到科普内容编创环节,成为科普知识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打破传统科普宣传中地域、时间上的限制。在广泛应用云平台的趋势下,还需要加强和高校、高职院校的合作,地方政府要鼓励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的复合型科普人才,逐步探索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新方法,提高科普内容的整体水平[5]。

2.5 政策建设,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指导

云平台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算得上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政策建设的方式,为科普云平台建设提供保障,站在国家高度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制定和推出各项指导意见,保证云平台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此,建议科普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价值,重点将科普信息化纳入部门议事日程,强化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的联系,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播速度,鼓励各大主体开展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加大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政策等投入力度,进一步保证云平台下科普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云平台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借助云平台的优势拓宽科普宣传渠道,让更多受众可以接触到科普知识。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指导,及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不断拓宽科普工作的覆盖范围,全面提高社会各大群体的知识水平,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丹.“互联网+科普”系统演进与模式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

[2] 杨彩霞,王振华.论科普信息化应用在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C].合肥: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9:609-616.

[3] 张书河.基于二维码技术的中医药展品信息导览系统建设[J].中医药导报,2018,24(6):114-115,123.

[4] 张民.基于云平台的朝阳社区科普资源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

[5] 莫晓云.基于云计算的科普服务平台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通联编辑: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