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红

菏泽市立医院分院神经内科,山东菏泽 274000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早期溶栓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此方法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时间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范围[1]。目前,积极的抗凝、抗血小板、降纤与神经保护剂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药物治疗手段。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剂,其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血流量减少,阻断脑梗塞与脑水肿进展,缓解相应的神经症状,减少迟发性神经元凋亡[2]。然而,部分研究[3]发现单纯对症治疗与单一用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仍有所欠缺。中医对于脑血管疾病一直卓有成效,其中苦碟子注射液是由天然药材提取制成的中成药物,其主要成分为腺苷类与黄酮类物质,具有提高细胞抗缺氧能力、减少血管阻力与抗凝等功效。2018 年1 月—2019 年12月该院对51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了苦碟子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收效显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择该院收治的102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1 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初次发病,发病时间≤48 h;入院时无意识障碍;近1 个月内未应用过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与抗炎药物;该次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伴有脑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脑部占位性病变;其他疾病所致的脑组织损伤;凝血功能异常;昏迷状态;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过敏体质;有精神疾病史。对照组男30 例,女性21 例;年龄45~78岁,平均(60.5±4.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7~36 h,平均(12.5±4.7)h;合并的基础疾病有高血压24 例,糖尿病18 例,高脂血症9 例。研究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46~77 岁,平均(60.8±3.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7~35 h,平均(12.4±4.5)h;合并的基础疾病有高血压26 例,糖尿病16 例,高脂血症9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方案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以及控制血糖、血压与血脂水平等。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30133)治疗,即30 mg 依达拉奉注射液+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30 min 内完成滴注,2 次/d。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应用苦碟子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5449),即20 mL 苦碟子注射液+100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 次/d。两组1 个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的相关标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1%~100%,生活自理,病残程度0 级;有效:NIHSS 较治疗前降低在46%~90%,能够独立生活,病残程度在1~3 级;改善:NIHSS较治疗前降低18%~45%,需要他人照料生活;无效:NIHSS 较治疗前降低<18%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保护素(OPG)的水平,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 mL,以ELISA 法对血清中OPG 进行检测,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③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OPG 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OPG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OPG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PG 水平对比[(),n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PG 水平对比[(),ng/L]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与心电图等症状均无变化。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进展快速、变化多、致残率与病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4]。多项研究发现[5-6],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局部脑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并可形成大量氧自由基,继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加重脑水肿。因此,清除脑组织氧自由基,减少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

依达拉奉属于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该药不仅可以清除脑组织缺血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脑水肿,且避免了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7]。然而,单纯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仍有一定的欠缺[8-9]。中药制剂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药理作用,现已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苦碟子注射液是一种活血止痛、清热祛瘀的中成药,其内容物包含黄酮、腺苷、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认为[10],苦碟子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以及清除自由基等多种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学者孙水平[11]将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75.68%高于对照组43.24%。陈文军[12]对10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了依达拉奉与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30%高于单纯依达拉奉组的85.19%。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70.59%(P<0.05)。可见,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抑制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过氧化反应,缓解神经细胞损伤进程,并使神经细胞得到保护,继而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此外,该研究对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OPG 的影响进行了研究。OPG 属于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性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受体,可以协同sTRAIL 促进缺血性病变的进程。该研究中,研究组OPG 水平(112.0±30.5)ng/L 低于对照组(140.5±28.0)ng/L(P<0.01)。结果说明,苦碟子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能够下调OPG 水平,这可能与血清细胞因子调节作用中,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更强的调节细胞因子平衡与内环境的作用机制有关。从安全性来看,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在依达拉奉的基础上联合苦碟子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理想的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苦碟子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效果显着,并可以调节OPG 水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