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惠临 江绍权

数感是一种直觉、自主、自动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敏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数学判断和直接反应,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无需意识性的探索。同样的学习资源,同样的问题情境,数感强的学生一点即通,数感弱的学生百思不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并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之首的位置,可见对数感培养的重视。数感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那幺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感呢?笔者以《我们认识的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情境中体验数的价值

情境的创设可以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将数感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具体体现与价值,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良好数感的逐渐形成。

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中,教师创设了新闻记者招待会的情境,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教师,学生问:请问您今年几岁了?教师回答:我今年不小了。学生问:你家住在哪里?教师回答:我家住在那个地方。学生问:老师您的身高是多少?教师用手比划着回答:我有这幺高。在这个采访的过程中,教师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他们质疑道:老师说得不具体,听不清楚。教师添上具体的数字再次回答学生的问题:我今年38岁了,我家住在边贸商城123号,我的身高是163厘米。有了这些数娃娃的帮助,学生终于听清楚了。

在富有情趣的新闻发布会情境中,学生感到了新奇、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扮演记者的角色向老师进行提问,一改平时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同时教师故意缺少数据、模糊不清的回答,使情绪高涨的学生在质疑和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促进数感的培养。

二、在交流中培养数的感知

在实践活动中设置一些相对开放、复杂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分享不同的信息、感受和方法,在讨论中进行相互的思维碰撞和相互的启发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在交流中体会使用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数的理解与应用,培养数的感知能力,形成数感。

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说一说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具体问题:

1.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前收集到的100以内的数的例子吗?

2.你能用一句话介绍家庭成员的年龄吗?

3.猜一猜,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对100以内数的信息了解得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对家庭成员年龄的介绍,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观察了数的特征,找到了家庭成员年龄的共同特征,形成数感。所以就能很容易猜到小明家今年64岁的这个人是谁了。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的估算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动口说、动脑想之外,更重要的是动手做。在直观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实验的全过程,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内涵,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从而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估算方法,这对于培养估算意识,增强数感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功效。

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估一估环节中,教师在学生猜测数据之前对其进行了估算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估算中有了初步的数感意识。

活动一:教师请班上一位中等个子的同学抓一把蚕豆,数出数量,这个数据就成为后面猜测活动的标准。当教师抓一把蚕豆让学生猜有多少颗时,教师特别强调在猜之前要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抓一把蚕豆的数据,对比之后再猜。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之后,学生猜的数据也就接近了实际。经过猜测、对比、验证,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人手掌的大小不同,手越大抓的东西就越多的道理。有了这些对数的感觉之后,学生再猜测自己抓一把蚕豆大约有多少颗时,就胸有成竹了。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对数的感觉,继续让学生估计自己抓一把花生米或黄豆,大约有多少颗。根据估计的数据思考:为什幺估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数量多,一把黄豆又比一把花生米的数量多?在估计、对比和反思中,学生对数的感觉又加深了一步,明白了同样大的手去抓不同的物体,物体越大,抓的数量就越少,物体越小,抓的数量就越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估算,加强了体验与对比,提高了估算兴趣,强化了估算意识,培养了数感。

四、在生活中深化数的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感的养成离不开生活,只有充分地运用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培养数感。在课堂上将数学联系到生活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促进更高效课堂的打造与形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数学中发现生活。因此,教师只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才能为学生提供进行感知、理解数学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形成数感。

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数一数环节中,教师将100以内的数字与一些生活实物相联系,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数一数教室里的物体,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感受数学知识。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小朋友在校园里数数的场景,例如小朋友数一数校园里有几棵大榕树,有几座教学楼,有几处校园标语等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数教室、校园里的物体个数,还可以到哪里找100以内的数?让学生的学习跳出书本、跳出教室、跳出校园,来到大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够促进学生将数字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字的运用,并在长期的影响下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与提升。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数感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因此,教师应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扎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不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思考、体验、感悟数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总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