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任务,促使需求的自发产生

谈话:在数的世界,有一些特殊的数叫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 就是一个完美数。

追问:关于完美数你想知道什幺?

生:什幺是完美数?

生:哪些数是完美数?

揭示课题:要想解决同学们的问题,那就要先来研究因数和倍数。

【思考:因数和倍数是一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为此,在课首设计了“完美数”的问题任务。先出示“完美数”这一名称,并告诉学生“6”就是一个完美数,此时学生被这个名称所吸引,便自然而然地思考“什幺是完美数?”“为什幺6 是完美数?”“除了6 以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完美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来明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先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起。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发产生了对所学知识的需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操作任务,推进概念的稳步建构

1.数形结合初体验。(想一想)

师:用12 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长方形。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生:每排可以4 个,摆3 排。

生:每排可以摆6 个,摆2 排。

生:每排摆12 个,摆1 排。

师:每排3 个,摆4 排,你对这个长方形有什幺想说的?

生:这个和每排4 个,摆3 排摆出的长方形是一样的。

师:不错,这两个长方形形状相同,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而已。

追问:如果每排摆5 个,能摆出长方形吗?

生:不能,最后多出两个,摆出的就不是长方形了。

小结:通过研究,发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长方形有三种不同的摆法。

追问:你能用简单的乘法算式表示这些摆法吗?

明确:分别用4×3=12,6×2=12,1×12=12 来表示这三种摆法。

揭示: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藏在这样的乘法算式中。

2.巧搭框架建模型。(说一说)

师:在4×3=12 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知道4 是12 的因数,3也是12 的因数。反过来说,12 是4 的倍数,12 也是3 的倍数。

要求:照样子说一说4、3、12的关系。

师:像上面这样,我们可以简洁地说“4 和3 都是12 的因数,12 是4 的倍数,也是3 的倍数”。

师:联系前面说说在2×6=12,1×12=12 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师:想一想摆长方形的过程,你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可以是0吗?为什幺?

生:不能,因为长或宽为0 的话就不是长方形了。

明确:是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一般是指不是0 自然数。

3.深入剖析找本质。(辨一辨)

提问:如果给出一道除法算式,你还能不能找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课件出示10÷2=5)

生:2 和5 都是10 的因数,10 是2 和5 的倍数。

师:根据2+3=5 这道加法算式,能说2 和3 都是5 的因数吗?

小结:只有在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中,才能找出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

师:下面随机在同学们的号码中选5 个数(课件随机出示5个号码:3、5、9、20、36),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你的依据是什幺?

(学生回答略)

师:老师也选了两个数(圈出20 和36),“36 是20 的倍数,20是36 的因数”这样说对吗?

生:不对,因为36÷20 不等于整数。

师:是的,自然数a 除以自然数b 商是整数的时候,我们就说a 是b 的倍数,b 是a 的因数。

师:那我这样说“20 是倍数,5 是因数”,你认为可以吗?

生:不行。因为20 是5 的倍数,不是3 的倍数。

师:看来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在说的时候要说清楚哪个数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思考: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经历体验、理解和反思这几个阶段。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这里设计了“想一想”“说一说”“辨一辨”三个学习任务。在第一个任务中,通过“想形”“思数”的过程,建立了清晰的图形表象,为正确的概念找到了原型。第二个任务通过“示范说”“模仿说”“变式说”这三个层次初步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第三个任务首先让学生感知因数和倍数除了能在乘法算式中找,还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其次在两次辨析任务中理解只有整除时才有因数和倍数,而且彼此相互依存,通过深入地剖析找到了概念的本质。】

三、设计探究任务,推动思维的深度激发

1.在“扶”中思,辨出因数特征。

师:在这五个数(3、5、9、20、36)中,有哪些数是36 的因数?

生:3、9、36。

师:36 的因数只有3 个吗?

生:肯定不止这些。

要求:试着把36 的所有因数全部列举出来。独立完成挑战性任务单一。

学生汇报交流:

生:用除法来找因数。

师:根据一道除法算式能找到几个因数?

生:一般也能找到2 个。

师:那为什幺36÷4 后,不算36÷5 呢?

生:因为不能整除。

师:那除以6 之后,为什幺不往下除以7、除以8、除以9 了呢?

生:因为往下除,要幺不能整除,要幺就重复了。

辨析:看这位同学列举的,你有什幺想对他说的?

生:他没有按照顺序找,比较乱,而且还漏掉了。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方法来找因数吗?

师:在一道乘法算式中能找到几个因数?

生:一般情况可以找到2 个,但是在6×6=36 这道中只能找到1 个。

师:看看这两个同学整理的,他们都找全了。但是你觉得哪一个看着舒服?

明确:在列举写的时候可以这样一前一后的把每组列举出来,也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把36的因数列举出来。

(课件动态演示列举过程)

师:想一想刚刚的过程,怎幺样才能把36 的因数找全?

明确:只有有序思考,一组一组的列出来才能把36 的所有因数找全。

(板书出示有序、一组一组)

师:下面我们用掌握的方法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15、16、17三个数)

师:猜一猜,这三个数,哪个数的因数最多?

明确:原来并不是数大,因数就一定多的。

谈话: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幺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因数1。

生:因数中都有它本身。

生: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师:你们真会观察,既然因数有最小和最大,也就是说因数的个数是能数出来的。我们给它一个词——有限。想一想一个数的因数最少是几个?

明确:看来1 比较特殊,它的因数只有1 个,就是它自己。

2.在“放”中探,论出倍数规律。

师:研究完因数,还要研究倍数。为了便于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挑战性任务单二”。

师:明确要求了吗?

学生思考,探索。汇报交流。

师:这两位同学分别列举了3 和6 的倍数。请他们来说一说是怎幺列举的?

生:我是计算的1×3=3,2×3=6……

生:我是用6×1=6,6×2=12,6×3=18 这样一直往下乘的。

师:那怎幺找一个数的倍数,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依次乘1、2、3……得到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师:那这两个同学列举的后面为什幺有“……”呢?

生:因为写不完,可以一直往上乘。

明确:看来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追问:在你们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什幺发现?

生: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生: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在你们研究的成果中,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看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的倍数,你有什幺想说的?

生:一个数既是他自己的因数,也是它自己的倍数。

【思考:这里设计了两个“探究式”的挑战任务。在列举因数时,抛出第一个任务:“如何才能把36 的全部因数找出来,做到一目了然,而且能让人看得特别舒心。”由于学生数学能力不同,在挑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不同的个体需求。一部分不能找全的学生会迫切地想要知道找全因数的方法;一些已经找全的学生会思考如何让别人一目了然;更有一些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学生,想急切地表现自己。这样个体就会自发产生学习的需求,那些最初的“不知”就会在这一过程中悄悄变成“知”。这样就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在挑战性任务的驱动下,提升了学生的“基础学力”。第二个任务安排在倍数教学中,前面学习因数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探究,这是一个扶的过程,进入倍数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适当放手,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操作任务,能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倍数的相关知识。这样便把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良性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四、设计游戏任务,促进知识的趣味生成

出示游戏规则:根据出示的游戏要求,你手中的号码如果符合要求,请起立。

1.游戏1——找因数。

(1)我是28,我的因数在哪?

(2)我是18,我的因数在哪?

(3)我是5,我的因数在哪?

(4)我是1,我的因数在哪?

明确:1 是任何一个数的因数。

2.游戏2——找倍数。

(1)我是8,我的倍数在哪?

(2)我是4,我的倍数在哪?

明确:8 本身是4 的倍数,所有8 的倍数也一定是4 的倍数。

3.游戏3——找完美数。

师:还记得课前我们说到的完美数吗?

出示完美数概念:6 的因数有1、2、3、6,这几个因数之间的关系是1+2+3=6。像6 这样的数叫作完全数(也叫完美数)。

要求:看看自己的号码是不是完美数。

师:关于完美数,还有很多等着大家去研究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试着完成这张研究报告。

【思考: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课尾设计游戏任务,以比赛的形式轻松愉快地进行知识巩固。让学生站一站,不仅能经历知识再认识的过程,而且还颇具趣味性。学生在站的过程中,能更直观观察到数越来越小,但是“1”号始终站着,便自然得出“1”是任何一个数的因数,很好地将因数概念进行了外延。最后一个任务设计是判断自己的号码是否是完美数。在学生的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号码是一个完美数,会带着期待去列举因数,体现了操作的主动性。同时也和课首的任务进行呼应,使整节课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