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倪斌

数字时代,纪录片的创作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转型升级,寻求更契合当下传播语境的年轻化表达,不断适应着新媒体环境。

本文试对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特点进行梳理探讨。

一、生产模式:创制主体差异化,技术赋能精品化

首先,更多的独立创作者参与到了纪录片的制作中。例如,由陆庆屹在2019 年拍摄的一部人文纪录片《四个春天》就是以导演真实的家庭生活为素材,记录了自己四年里每次回家时家中三代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这部小成本纪录片在公映后约1个月票房就突破了1043万,还在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在第五十五届金马奖上荣获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两项提名。同时许多“up主”“博主”以生活体验式的短视频、中视频为媒介,也模糊了纪录片的界限,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例如张昕宇、梁红为主创的《侣行》,以自身的经历、旅行探险vlog 的个人游记形式打造的中国第一档户外探险纪实类系列纪录片。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纪录片就打破了多个播放纪录:单期播放量超过1100 万,第一季总流量1.1亿,豆瓣评分高达9.4。

其次,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主流媒体,各种平台、制作公司也参与到纪录片的创制中,深挖用户需求,主题愈加细分。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出圈”,到推出《历史那些事》《众神之地》等口碑作品,B 站近年来共出品了122 部作品,播出了纪录片剧集4718部,是全国最大的纪录片观看平台以及出品方;腾讯视频建立纪录片工作室模式,持续高质量输出头部产品,围绕《风味人间》《十三邀》等美食和知识IP形成巨大品牌影响力;稻来、黑曜石和尤里卡三大纪录片工作室聚焦社会不同切面,打造了多部温暖现实主义力作,形成了以美食题材为首,覆盖科学、文化、自然、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纪录片矩阵。

再次,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为纪录片的拍摄创作提供了独特视角,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近几年,航拍、全景、显微等特殊摄影技术,超高清、VR/AR 等高新格式已经普遍应用于纪录片创作中。数字技术和智能科技的不断更新升级赋予了数字时代下纪录片新的表达范式与创作空间,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大量应用3D 扫描、多光谱采集、8K 超高清等先进技术;《12K微距看国宝》则首次尝试使用12K技术微距拍摄三星堆文物,高新技术的应用让观众可以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走近文物仔细观赏一般;《风味人间》从第一季起就将显微摄影贯穿拍摄之中,显微镜下食材内部“分子级”的化学变化过程,清晰动态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超高速摄影机的运用捕捉食物不易察觉的瞬间,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二、传播模式:传播平台多维化,算法技术个性化

社交互动助力新媒体纪录片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纪录片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放,观众一般是被动单向接收内容,制作团队也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观众的看法和意见。互联网时代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许多社交平台成为纪录片的重要传播渠道和工具,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的传播拓展了发行渠道,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纪录片大部分采用了台网联播的传播方式,观众不仅可以在电视上观看,也可以从手机、电脑等移动端观看分享,在讨论区与主创团队交流互动,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渠道都因此而拓宽。如由浙江广电集团出品、联合浙江大学精心打造的三集文化工程纪录片《盛世修典》在浙江卫视、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美丽浙江新媒体矩阵同步播出。全网热搜共计35个,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近2亿,节目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4000万。这部纪录片也与国博“‘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共同奏响了一曲“盛世修典”二重奏。同时纪录片《盛世修典》还考虑到了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传播模式和内容偏好,依托纪录片创制了一批《千年前的画家好调皮,名款竟落在树丛里》《遨游西湖天地间的古人自带航拍无人机?》等趣味短视频,同时发挥广电评论特长,精选角度,设置热点话题,发动了“新闻姐”“小强说”等广电名嘴,创制了《流失海外的中华瑰宝如何“回家”》等网络爆款。

视频网站的算法技术也促进纪录片更精准、更高效地传播。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升级优化纪录片的精准传播,只要用户在视频网站点击过某一部纪录片,视频网站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勾勒出用户画像,从而为该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同类型纪录片,最终推动纪录片的传播取得相应的效果。同时通过弹幕或数据的监控,调整纪录片的节奏也成为新的应用形式,如《风味人间》采用周播的形式,收集用户在评论或弹幕中的反馈,根据观众的关注点来对整体的剪辑或选题的方向作出调整。

算法技术也提高了纪录片前期筹备效率,创作团队可以依靠大数据分析来决定纪录片的拍摄主题及叙事方式,以便更好地抓住观众的眼球,与观众产生共鸣,确保纪录片有较高的市场接受度。据大数据统计,年轻用户已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受众,多类型、精品化的纪录片内容受到了以90 后、00 后为主体的年轻用户的追捧与喜爱。大数据统计出的这种用户变化对创作端的影响非常直观,《宠物医院》《守护解放西》等纪录片因找准了年轻群体关注的内容缺口,成为垂直类的圈层爆款。

三、商业模式:盈利手段多元化,价值纵深产业化

纪录片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在媒体生态系统日益丰富的背景下,纪录片的商业模式也逐渐从传统的版权交易演变为以广告赞助为主、网站会员订阅、IP授权和周边开发、直播带货和电商推广为辅的多元收入模式。如美食纪录片《拿一座城市下酒》和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枭雄》与酒类品牌“珍酒”合作,在纪录片内容营销的“长尾效应”下,“珍酒”不仅以“沉浸式”的植入深刻输出了珍酒的品牌内涵,更是打造了商业定制纪录片的典型样本,随着纪录片的火热播出,贵州“珍酒”也圈粉无数,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除了沉浸式植入以外,纪录片广告的方式多种多样。视频网站在引入优质纪录片作品后,还会调整视频会员策略和内容分账方式,与纪录片团队共同打造一个新的分账、招商合作生态,以吸引更多优质作品加入平台实现共赢。

纪录片产业价值不断深化。新媒体时代,通过线上线下、IP开发、多屏互动、品牌营销策划等方式来延伸纪录片产业体系,既能够为纪录片发展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又能够提升纪录片的影响力与生命力,使纪录片产业链日趋深入。腾讯视频以陈晓卿《风味人间》纪录片打响美食纪录IP后,衍生出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和美食脱口秀内容《风味实验室》,形成了“风味”矩阵,有意用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感受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深度讨论人与食物的关系。据了解,《风味原产地》在Netflix美食类节目榜首霸榜半年,第三季在国外多地区挺进前十。2022 年,腾讯视频播出《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继续延续品牌价值链,节目与电商体系打通,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就可以下单购买节目同款商品,内容输出转化为产品输出,对用户产生持续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