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艳 吴俊斐

副刊被人们称之为一张报纸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一张报纸品位的重要体现。但在新的媒体形势下,不少报纸在转型求生存的过程中开始缩减版面。在报纸版面减少、全媒体追击的情况下,报纸副刊唯有紧跟时代,不停地创新求变,才能发挥其灵魂作用,展现一张报纸的文化自信。

这两年,《金华晚报》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副刊的新闻性、多样性、互动互融一体化发展,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寻求突破,使得副刊焕发出更多光芒。

一、新闻性、多样性并重,建立副刊矩阵

提起副刊,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或许还是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有人甚至把报纸的副刊等同于一般文艺刊物,强调它的文艺性,排斥它的新闻性。而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多样性与传统媒体角色的转变,对副刊的多样性、新闻性及其服务功能、娱乐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华晚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守高雅、鲜活的审美品格,注重新闻性、多样性的凸显,根据不同读者群的不同需求,2020年8月改版以来,精心谋划,策划推出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定位的全新副刊矩阵。具体如下:

突出纯文学类副刊——“婺江”。婺江是金华的母亲河,流淌八婺大地。版面取该名字,地域特色鲜明,突出了纯文学类副刊的精神家园。“婺江”以刊发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散文、随笔等为主,作者群来自全国各地,讲究浓郁的文学味。

讲究新闻性与文学性并重副刊——“生活时空”。“生活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每周一次,连版呈现,对当下一些热点进行广度与深度上的挖掘,从而折射大时代变化,做到新闻性与文学性并重,映照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时代风采。

注重服务性副刊——“晚晴”。取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主要读者群体为老年人,展现的是老年人饶有趣味的人生、百态生活的思考,服务性强,充满人情味、亲切感。

侧重综艺副刊——“拍客”。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拍照片、视频,“拍客”很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只要会拍照的读者都可以给晚报投稿,然后编辑根据大家的投稿,确定主题,并配上具有一定文学性的诗歌与散文,对读者的投稿进行二次加工和艺术升华。

在具体的操作上,纯文学类、综艺类副刊突出副刊的共情共鸣。如“婺江”“拍客”等推出的作品,讲究“我”的情感体验和释放,在版面编辑上,以作者自主创作的内容为主。而讲究新闻性和指导性类副刊则突出副刊的新闻性。如“生活时空”,每当有新闻热点出现,以侧重新闻性为主的“生活时空”编辑都会进行应时策划,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发挥“凝聚思想共识,引导人们理性思考”的作用。如2022年,义乌和金华本地突发疫情,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种团长异军突起,“生活时空”用特写及时策划推出了《我在金华做团长》,对特殊情况下新生事物进行了副刊化的关注。又如3月春茶上市,“生活时空”策划推出《茶人茶事》,该文摒弃粗糙的应景采访,对3月的茶人茶事既有“阳春白雪”的描述,更有对特殊年份茶叶产业所遇到的难题和新情况的分析与关注,有故事的讲述、有问题的剖析、有情怀的抒发……这种超越新闻本身,汇集深度、宽度及愉悦感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讲究文学性、新闻性、多样性的副刊矩阵,不仅让副刊很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越来越多元化的特点,且能在一些重要时刻,对一些热点,凸显出副刊特有的风采。如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我们既有“婺江”对疫情面前人性光辉的文学性创作;有“生活时空”对防控过程中“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感人故事的深度挖掘,对防控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正能量新闻事件的特别关注;有“晚晴”对老年人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如何做好自己、做好防护的服务与指导;更有“拍客”对抗疫战线上真实身影的记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地谱写了各行各业、社区街道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为“传播正能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

可以说,这种副刊矩阵,让传统副刊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提升,既可以满足受众对“风花雪月”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受众对新知识及对热点新闻“深度关注”的渴望,发挥了副刊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审美教育、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使晚报在百舸争流的全媒体时代,有着自己明显的标签,拥有特定的读者群。

二、圈层互动,发挥副刊融合力

“世界在分众化中解构,而我们都处在圈层化之中。”这两年,“圈层化”成为网民表达的主要特征。在特定的圈子里,“圈友”之间的一些互动与意见的交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公众交换意见、寻求共识的特殊方式,与传统媒体通过正面宣传发挥社会导向作用殊途同归。《金华晚报》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圈层互动,发挥副刊融合力和影响力。

根据版面不同的侧重点,《金华晚报》建立针对不同圈层的微信群,如“拍客”“晚晴”以及“婺江”的融媒品牌栏目——“动听金华”等都推出了细分群体的微信群。单单“动听金华”就组建了“动听金华创作达人”“动听金华朗诵达人”“动听金华大咖交流”3个微信群。编辑在编好版面的同时,日常还要维护不同微信群,与群内的读者进行实时互动,从而让各个圈层的圈友入“圈”后,能切身感受到“圈子”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和现实感。如针对“拍客”建立的“金华晚报拍客群”,在群内能找到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拍友,在进行相关知识交流的同时,可以一起约拍等。针对“晚晴”建立的5个微信群,4个编辑每天实时与老年读者沟通,并设置议题,引导大家参与讨论或者创作。比如,群内有些老人画画不错、有的拍照很有水平、有的写诗很厉害,编辑们就设置了一个议题:当你的美文走进我的照片(美图),带领大家“玩”起来。一张张美图配上美文或者诗歌后,格调立马提升;一首小诗配上一张美图后,意境立即显现……看似一个小小的活动,把这群老年人联系在了一起,而大家的聊天也变得更有意义与目的性。

另外,副刊编辑还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的策划,让“圈友”能以“圈子”作为支点,扩展自身社交范围,实现个体兴趣的放大化,从而增强了报纸的黏合力。

2021年10月,《金华晚报》“晚晴”的编辑将能写爱写的老年人组成了银发记者团,差不多每个月组织这些老年人外出采风,或者请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给他们上课,或者推出一些需要群体性参与的创作活动。如组织带领老年人做视频为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力,从撰写脚本、创作诗歌、制作道具、拍摄剪辑视频、成片输出,全程由老年人自己当主角,编辑只是发挥指导作用。类似的活动,一年多来,《金华晚报》“晚晴”组织了15场。而为了拉近与纯文学作者的距离,《金华晚报》“婺江”和“拍客”还组织相关作者到磐安进行采风活动和线下摄影培训。

这些活动,提升了读者的获得感,让他们对晚报产生了情感共鸣,成了晚报忠实的粉丝。这种报纸副刊与读者互融互动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文化的延续传承和交融互通,展现了一份报纸该有的自信。

三、立体呈现,打造副刊融媒品牌栏目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视频、音频风生水起,传统媒体越来越强调“海陆空”火力全开的立体发声,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华晚报》副刊在融媒体实践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丰富。

在精心运用图片、图表等手段,精编副刊版面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音频视频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文学作品有声化、副刊作品视频化。许多副刊作品,在策划初期,我们就将视频、海报等考虑进去,并以二维码形式在版面上展现,让大部分文章有文字稿、精美照片、视频和海报4种呈现方式。

在进行立体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还将副刊版面进行新媒体化传播,重点打造副刊融媒体品牌栏目。2020年8月以来,《金华晚报》依托纯文学副刊“婺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和内容深度开发,进一步提升融媒体品牌栏目“动听金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本地文学创作者和“好声音”,网罗全省原创美文、美声,建立了丰富的创作人才库和高效顺畅的联络和反馈交流机制。

2.组建特战队,包含文字、摄像、美工、编辑等多个工种,负责“动听金华”文章的约稿、精编、配音协调、剪辑以及配图推送全流程。

3.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在金华新闻客户端开辟专栏),把文字作品和音频作品组合起来、把当代文学与朗诵艺术嫁接起来、把线上传播和线下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将这些全媒体作品的二维码放到了版面上,以满足副刊受众日益增长的多维感官体验需求。

“动听金华”每周一至周五雷打不动,每天晚上定时在金华新闻客户端推送,迄今已推送904期,成为广受金华网友喜爱的品牌栏目。特别是结合工作重点、新闻热点,因时因地策划选题创作,同时根据文章类型和朗读者风格,遴选朗读者,实现文章和声音的最佳组合的创作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如精心策划的“艾青月致敬艾青”“高考,加油”“走读磐安”“此行无悔”等特别节目,以其特有的浸入感、参与感,深受网民喜爱,吸引了着名诗人木汀、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陆春祥等重量级作者投稿,以及杭州、温州、宁波等全省各地朗诵家协会重量级播音员、主持人朗读助阵,影响广泛。“动听金华”频频登上学习强国,实现了优秀作品的多维传播。“动听金华”项目已入选2019-2020年度浙江省新媒体创新应用经典案例。

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状态,报纸副刊应该主动适应全媒体发展形势,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加速转型,提升关注度,巩固老读者、培养新粉丝,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让副刊在全媒体背景下达到“副刊不‘副’”的效果,从而焕发出更多的光芒,展现一张报纸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