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6



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干预*1

何东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1106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青少年对自身清晰的认知,能够有效防止其偏差行为的发生。本文以偏差青少年自我认知为基础,结合自我概念模型,利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偏差青少年。

关键词: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社会工作介入

一、偏差青少年与自我概念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偏差青少年的界定,我们大致认为偏差青少年即使:其行为或意识与相关社会行为规范,有时甚至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或由于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但尚未构成犯罪的青少年群体。

目前,学术界大致从人本主义视角和环境互动视角对自我概念进行了阐述。环境、符号互动视角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结合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偏差青少年对事物的态度和独特思想价值观念是透过与外界系统互动而不断建构出来的。借鉴刘芳[1]的自我认知模型我们可以把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认知形成过程归纳为如图1所示:

图1

青少年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无论从生命周期阶段性任务来说还是从社会工作实务角度看,建立一个独特、统一的自我形象,对自身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明晰的定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透过认知模型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定位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二、对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社会工作介入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有两种来源方式:一种源于自身的思维加工;另一种是与身边重要他人及重要事件的沟通与互动。社工应从偏差青少年主观意愿减少偏差行为为介入重点。

(一)理论基础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形成于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思维再加工,人们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对自我认识的映像。这一概念向我们清晰地阐述了“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外界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透过大家共同接受的符号含义可以评估自己行为对他人的结果以及人们之间行为的结果。米德将自我视为一个过程,认为自我是在一个自我与自我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从而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反思的过程”来认识、理解和发展自我。

通过符号互动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自我概念是在与其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现状及来源的研究可以透过他们与身边重要他人的互动加以阐释和说明。金奇认为,个体通过他人对我们的真实评价进行知觉评价,进而形成自我概念,也就是说他人的评价会间接影响自我评价。在这其间,真实评价会决定感知到的评价,而感知到的评价又会决定自我评价。

(二)干预的服务探索

1.接纳——介入的重要原则

接纳是社工在干预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对青少年现有自我概念的接纳,不仅要求接纳他们自我概念的现状,更要了解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来源于何处,影响他们这方面自我概念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什幺。社工并不能以问题视角去看待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应该去理解他们并相信青少年是有自我改变能力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偏差”标签化对青少年原有自我概念的理解和深化,才能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改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社工还应通过专业技术使青少年接纳自己的自我概念,在悦己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改变。

在使用小组工作方法来干预具有偏差行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时,工作者要严格遵循个别化原则。工作者应最大化尊重每个偏差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并根据具体的自我概念现状设计自我概念介入策略。利用任务中心化,找出存在于个体自我概念最消极的部分和影响这个最消极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来源,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介入。在介入过程中,工作者尽量不要替他们做决定,要用自决原则时刻警示自己。

2.社会工作干预

(1)角色扮演。该技巧的目的主要目的是澄清人与人之间或个人内心的冲突。运用该技巧,使案主能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白和理解别人在具体情景中为什幺会做出看似让人不能理解的举动。一方面,通过让案主分别扮演倾诉者和聆听者角色,对自己的诉说做出回应,使其透过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去尝试着理解自身和对方的想法与互动方式,从而有效实现自我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给未来的自己画像,把自己最理想的未来形象画(或描述)出来,通过未来的我于现在的我对对话的方式来帮助他明确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做出合理规划,从而帮助青少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当下和未来。在社工实务中有很多关于角色扮演的方法,如“空椅子”方法。

(2)人在情境中反思性讨论。人在情境中的反思性讨论这样技巧主要是通过引导个体对特定情境的反思,最终实现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和修正。一般情况下,此过程可分为六阶段:1.外在反思;2.向内在阶段转化;3.内在反思;4.反思案主对于特定情境或环境的反应;5.更深一步的内在自我反思;6.补充性反思。在外在反思阶段,社工可以引导案主对其沟通的方式、沟通技巧、沟通结果和自己是如何在互动中获得自身地位和角色认同等方面进行反思。社工可以通过引导青少年回顾与家人和同伴日常沟通的细节来实现反思效果。如果某个偏差青少年其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偏差则可以引导偏差青少年从学习成绩、学习中实际表现、学习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和自己是如何在与学习互动中得出自我地位和角色的认知等内容着手进行反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反应方式,尽管有时候情景不一样,其反应方式很多时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社工这时候可以根据上述内外反思提到的与父母、同伴和在学习互动中提及的重要事件和互动中角色的探讨来研究偏差青少年对特定情境或环境的反应。对他们较好的反应方式进行正强化、对不合理的反应方式进行及时更正。

(3)再构。再构是介入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帮助案主以一种全新的、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行为。当社工帮助案主看到坏事情光明的一面时,对他人的行为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解释,他人自我评价就会发生改变,自我概念也会随即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在再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利用专业技巧协助青少年主体在其主观意识上发生改变,还需要从他们与环境及重要他人的互动方面进行介入。具体方法有:针对偏差青少年个体,在优势视角下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并通过对他们生活中各方面互动之后思维加工的干预,重构现实生活的意义并对自我认知有效地内省。在家庭中,运用“家庭学习疗法”帮助父母改变与青少年的沟通方式,教会父母日常沟通的新技巧,并通过父母“再标签”技巧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逐步改变偏差青少年对自己的认知,进而改变偏差。另外,运用“家庭雕塑”的方法。当然除了从偏差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开展服务,社工还应当为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提升创造积极的大环境。事实上,自我概念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偏差青少年而言是一个极为陌生的概念,并且是其并不自知但却事实存在于其自身的一种自我认知。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为社会工作的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指导,而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偏差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向着积极的方向茁壮成长。文中所提的具体技巧与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仅供参考,具体方法的使用和选择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视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安秋玲.青少年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中图分类号:C913.5;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6-0033-02

作者简介:何东侠(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JZZ15_0044);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基金号:kfjj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