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诗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一、涉毒犯罪隐语研究现状

(一)涉毒犯罪隐语更新特点

涉毒犯罪隐语是一套特殊的言语密码,它对内能表达清楚,完成特定交际任务;对外则掩饰严密,以保证圈外人无法通过正常解码获得言语信息。

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新发展,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发展呈现低龄化、成群化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催生了涉毒犯罪隐语的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使之在使用渠道、词汇理据性、构成方式、指代方式、使用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系列新特点。

(二)涉毒犯罪隐语主要类别

目前我国出现的涉毒犯罪隐语主要有四大类:数字谐音型、外来音译型、外来意译型、网络专用型。四大类别之下主要细化分为七种类型:

1.比喻型——打比喻的方式。例如:蚂蚁上树(注射毒品)。

2.借代型——用特殊标志来替代所指事物。例如:美女(新型毒品LSD,因表面图标得名)。

3.减缩型——省略和减缩的方式。例如:四号(四号海洛因)、甲基(甲基苯丙胺,即冰毒)。

4.摹状型——描述事物性状或动作形态。例如:干的(固态海洛因)。

5.数字谐音型——根据数字的谐音而定。例如:“17666”(一起溜溜溜)。

6.外来音译型——根据外来毒品的外文发音音译而来。例如:“麻谷”是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

7.外来意译型——根据外来毒品的某种特殊含义所界定。例如:黑芝麻(细沙型“摇脚丸”)。

(三)语料库共享现状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在破获涉毒案件后,会将案件涉及到的涉毒犯罪隐语上传到系统内的隐语语料库,但地域、人文的差异会使共享的隐语在实际侦查工作的应用中针对性、实用性不突出,大大影响共享的成效。

二、基于涉毒犯罪隐语的社会调查

(一)不同社会群体对涉毒犯罪隐语的敏感度

出于探知涉毒犯罪隐语的普及性、了解群众态度和建议以及数据搜集的目的,课题组面向社会(包含非公安工作者、公安工作者中各年龄段社会群体)发放七百余份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3%的非公安工作者对涉毒犯罪隐语基本不了解,通过他人告知或新闻报道的途径对传统隐语有所耳闻;56%的公安工作者对涉毒犯罪隐语基本了解,途径主要是工作过程。61%的非公安工作者认为涉毒案件离自己很遥远;75%的公安工作者认为涉毒案件数目不少,且受地域影响较大。58%的非公安工作者认为生活中出现过多涉毒犯罪隐语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安全感,47%的非公安工作者不愿意主动了解涉毒犯罪隐语;63%的公安工作者对此持“应保密、不对外宣传以免引起社会负效应”的态度。

(二)侦毒工作者对涉毒犯罪隐语的新见解

针对目前的涉毒犯罪隐语隐秘、分类依据较学术化和理想化、所囊括的使用范围较宽泛的特质,课题组对北京市某辖区某缉毒队队长、相关禁毒宣传负责人进行访谈。

经访谈缉毒工作者了解到,目前缉毒工作主要存在贩毒手段多样、毒品伪装形式丰富、境外毒品来源多样三大挑战;在缉毒不同环节中,涉毒犯罪隐语种类不同,且产生与更新速度较快,其搜集难度不亚于破案难度,其数量与分类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求,其共享与应用的可行性亟待提高。经访谈禁毒宣传负责人了解到,缉毒工作绝大部分由便衣执行,居民对身边是否发生涉毒案件的可探知性趋近于零;并且为防止居民安全感下降,禁毒宣传方面基本只对居民提高自控力、免受不良诱惑等方面进行宣传,对一线的隐语宣传力度控制在极低的范围,普识性的隐语会略有涉及。

三、新型涉毒犯罪隐语语料库识别机制运作原理

目前,大部分隐语都充满了概念隐喻及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罪隐语隐蔽性更高、代名词愈发趋近于日常生活用语,在此背景下从隐语的特点入手结合案发的时间、地点、手段、背景、语境等进行综合识别是建设新型涉毒犯罪隐语语料库识别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搜集渠道

1.网络技术部门

①对涉案聊天记录和网站进行关键字、关键词以及敏感字眼的筛查锁定;

②密切关注边境与内陆之间联系所涉及的高频字词以及高频来往边境与内陆的人员,进行排查、记录和筛除;

③通过大数据建立语料库并建立相关查询方式,对曾有的涉毒犯罪隐语可能存在的变形也同时进行排查和搜集。

2.便衣工作者

渗透入各大娱乐场所和敏感地带,搜集有效线索和信息,辅助缉毒工作开展。

3.线下侦毒工作中的积累

①在缉毒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捕捉到的沟通字眼与交易物,抱着“宁可错记一千,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的心态大量搜集涉毒犯罪隐语并构建有效联系;

②利用打击单方面买家的及时性效果录口供,在大量笔录中搜取有效信息;

③随时跟进毒品的新品种、关注新型毒品的外形特征和使用特征对应地去反侦其相应的涉毒犯罪隐语。

(二)“人性化”的隐语内容分类机制

在已有的基于毒品本身特征的涉毒犯罪隐语分类方法之外,以下六种新分类方式更加清晰实效,多方位服务于针对性环节的应用:

1.以吸毒人群的年龄、是否为群体性为标准;

2.以吸食方式、吸食用具、吸食场所为标准;

3.以交易角色、交易场所为标准;

4.以纯度、量词为标准;

5.以地域特色、风俗习惯、方言为标准;

6.以交易环节为标准,具体可包括制毒地;运输工具;交通工具;交易过程;吸食过程;引诱吸食者的过程等。

(三)更科学的应用方式——数据共享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强化监察系统和筛查环节中对涉毒犯罪隐语的关联度,针对不同隐语的分类进行网络监察与筛查与线下监控;针对不同地区新型毒品种类的不同,在全国禁毒内部系统进行有需求、有目的地共享和搜罗,再在现实中列入排查范围;针对不同地区涉毒情况的轻重缓急的不同、涉毒人群的吸毒偏好不同再进行有效的筛查;每个地区将自己的独特涉毒犯罪隐语数据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内部共享。

(四)智能度

1.提高涉毒犯罪隐语语料库智能度,达到该地域关键字段主动筛查搜索的功能效果;

2.通过高度筛查境外毒品来源,加强网络监管,深化国际禁毒执法合作。

四、公安机关搜集、识别与应用涉毒犯罪隐语体系的完善

涉毒犯罪隐语信息化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有关部门在涉毒案件打防管控工作方面的成效,关系到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对呈现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涉毒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1.完善涉毒信息共享法规:强化公安机关涉毒情报信息共享原则、内容犯罪、权利义务和安全管理,在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形成行业规范。

2.建立标准统一的涉毒犯罪隐语信息监管体系:制定涉毒犯罪隐语社会信息应用标准,对于涉毒犯罪隐语数据处理平台的定期汇总、更新、维护做到监管到位。

3.理顺涉毒犯罪隐语信息整合机制:明确涉毒犯罪隐语信息的利用与整合机制中的负责主体和运作规则,强化公安涉毒犯罪隐语与公安禁毒业务工作的结合程度。

(二)建立信息化治安防控网

1.加强涉毒犯罪隐语信息采集力度,为信息化涉毒防控网建立基础;

2.推行情报主导意识:通过涉毒犯罪隐语信息数据研判来提高涉毒警务工作质量,提高信息化主导警务的意识,加强对治安形势的预估,做好治安预防工作;

3.构建涉毒高危区域信息预警机制:公安机关可以根据特定区域治安形势数据反馈,针对性加强地面巡逻,着力防控高危人员,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信息化治安防控网。

4.建立信息化警务综合平台:通过警情汇总,更加快速地了解治安形势,检查各项工作安排,通过信息化警务平台,大大提高警务活动效率。

(三)拓宽涉毒犯罪隐语信息收集的渠道

建立广泛、纵深的情报信息渠道对侦毒部门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信息的数量,更关系到信息的可信度、准确度。

1.重视部署信息秘密采集力量,提高涉毒侦办案件的信息质量。

2.注重在重要群体、重点地理位置建设信息员队伍,发挥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取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