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珍

2018 年金秋9 月,天津音乐学院建院60 周年庆典活动在母校举行。浓情未尽,两个月后,又迎来了大型抒情音乐剧《施光南的故事》首演。

演出前,收到编剧韩伟的邀请,欢迎我到天津看音乐剧,想到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韩伟曾向我表示,准备通过学院生活为主线,讲述施光南的故事,又唯恐在情节构建上难以设置戏剧冲突,因此对全剧的演出效果没有把握。他说要亲自看完首演后,再做决定让不让朋友们看下一场。我感觉到他心里有些忐忑。

作为老同学,我决定为他加油助威,于是欣然前往。2018年11月27日,天津津湾大剧院,《施光南的故事》如期与观众见面。一台音乐剧,一部传记。不同以往的是,该剧没有沿用一般按年代顺序的讲述手法,也没有刻意制造矛盾冲突,而是独辟蹊径,以老年韩伟的回忆为脉络,撷取了大音乐家生活中一些闪光的小细节,重现当年考学、恋爱及与韩伟共同创作的真实情景,着重表现了施光南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一面。剧中全部采用他自己创作的,当今无可超越的作品,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人民音乐家英年早逝而充满光辉的一生。

因为是校友演校友,同行演同行,加上施光南的扮演者王雷的外形和声乐教师郝威威扮演的洪如丁,从气质上都与原型颇有几分相似。由于首先形象上就无违和感,而后通过他们自然顺畅的表演,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竟然有些朦胧。

舞台上,上个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天津海河公园,洪如丁焦急地等待着,施光南匆匆赶来。

洪说:“迟到15 分钟,你要先回答今天是什幺日子?”

施说:“甘愿受罚,今天是街道爱国卫生日,苍蝇、蚊子、老鼠、蟑螂死光光。”

洪说:“别打岔,谁问你这些。”

施说:“怎幺能忘,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我们相识的日子。你猜我给你带来了什幺生日礼物?”于是,一曲《打起手鼓唱起歌》从两个相爱人的心底飞出,“我骑着马儿翻山坡,千里牧场牛羊壮,丰收的庄稼闪金波,唻唻唻……”洪说:“真好听,我特别喜欢后面的衬字,一个个音符像张开翅膀的小精灵,在歌声中飞来飞去。今后每年过生日我都要唱这首歌。”原来,歌声即是心声,音乐就是他表达爱的语言,做他的妻子该是何等的幸福。

又一幕,背景音乐《紫藤花》响起,施说:“如丁,小韩告诉我,中央歌剧院有意把《屈原》纳入他们的上演计划,这太好了。”

洪说:“好是好,但这些日子你要继续《屈原》的创作,又要整理《伤逝》,推出《紫藤花》,实在是太累了。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身体怎幺能吃得消啊?”

施说:“不要紧,我心里有数,快上班去吧。”

洪转身欲走,又回头叮嘱:“今天你一定要好好休息休息。”

施说:“一言为定,放心吧!”

施拉起洪的手,洪点点头,两人深情的告别。举手投足之间,一个眼神的交流,把他们夫妻的牵挂、恩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来施光南还是一个模范丈夫,原来他也有着那幺深厚的儿女情长。

舞台上熟悉的名字,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歌声,倾刻冲开记忆的闸门,回到那难忘的青葱岁月。我叫裴家珍,是1959年天津音乐学院成立后,第一批进入音乐小学的学生,专业二胡。施光南和韩伟都是我曾经的学长。入学那年,我和同学们只有12 岁。准确地说,我对施光南的所有印象都停留在音院附中的食堂里。那时,我们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伴随着青春成长的有日益加深的对饥饿的体会。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对三餐渴望的同时,还留恋开饭时那一段快乐的时光。当时施光南和邱天虎(如今已是蜚声中外的着名指挥家)都是附中最活跃的头面人物。蔡良玉教授曾担任我们的少先队辅导员。我们都是以哥哥姐姐来称呼他们的。时至今日,我们虽已年过七旬仍不能改口,而在他们眼中,我们还是那些长不大的小朋友。今世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段不老的友情!

当年,他们经常利用午饭时间编排表演一些小节目,记得邱哥哥一人编排导演的活报剧(今天就该叫小品了),他安排我们七个同学各自担任,哆、来、咪、发、嗦、啦、西,开始按每个人(音)都会唱出准确的音高,后来某人出现,随意砸琴,结果音就不准了,发出怪声。以此寓教于乐,号召大家爱护公物。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平日看起来严肃的施哥哥表演借鬄鬄,大意是一个新妇要回娘家,向邻居三嫂借鬄鬄(现在知道是假发)的河南坠子的传统唱段。该唱段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是以三嫂与新妇的对话为主体,围绕着要借与不借做文章。施哥哥一人分饰两角,夸张滑稽的表演活灵活现,令人捧腹不止。唱词已经不记得了,只有一句旋律不曾忘记。

与此同时,凡学校配合大型政治活动征集歌曲,如声援古巴等,用时最短、数量最多、传唱最快的精品肯定非施光南莫属。正如他对夫人说过的,所有音符都在我的脑袋里,我只要一点头就是一首歌。至今,提到他的名字,不少老同学都会随口唱出多年以前那些脍炙人口的旋律。比如,《五好红花寄回家》,比如,当年女声小合唱中的一句。

全剧的最后一幕,舞台中央高处一架钢琴旁,施光南正在激情四溢地创作,为圆这始于少年,盘桓于心中30 年的屈原梦,他付出了太多太多。寒来暑往三年时间,他废寝忘食,心无旁骛,远离名利,慢待了家人,透支着健康。盛夏时节,室内温度高达三十六七度,施光南汗流浃背,日复一日弹琴谱曲,谱曲弹琴,汗水和着心血,一滴滴洒在谱纸上。他瘦了一圈,他心满意足,他如痴如醉。咣…舞台上一声轰鸣,一声绝响,施光南倒在了钢琴上。怀着对琴瑟相合共赴甘苦的妻子和家人的深爱,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怀着忧国忧民的风骨情怀,伴着自己一生呕心沥血的作品,施光南去了。他的英魂飞向楚国蓝天,乘着汨罗江上的轻风,随屈原永远地去了。

大幕徐徐落下,演出结束,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当主持人请韩伟讲话时,他只说了一句:“太激动,不讲了。”然后是耀眼的灯光、鲜花,韩伟伫立在舞台中央,略显疲惫。想象着这几个月来他的艰辛与付出,抱病创作,呈现给观众这样一部感人的作品,我感慨万千。于是走上舞台,紧紧握住他的手,轻声说了一句:“老哥,你成功了!”顿时,我俩的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

带着纷飞的思绪,走出剧院,眼前是久违了的海河夜景,波光粼粼的河水依旧静静的流淌。哦,施光南、韩伟、我的故乡、母校和老同学,还有那曾经逝去的访华岁月,和我们的友情、爱情,如诗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