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概述 

阿施尔·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浪漫主义后期法国着名音乐家,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自幼喜欢音乐,并先后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获奖,结识了诸多艺术界的挚友。十九世纪初,以马奈、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在欧洲盛行,与传统写实绘画不同,印象派绘画注重用光和色彩表现瞬间的场景和感受。德彪西与莫奈是好友,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德彪西也尝试表现模糊、朦胧、梦境的全新音乐风格,也就是后来的印象主义风格。《水中倒影》是德彪西创作于1905年《意象集》中的第一首,既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佳作,也最具印象主义色彩。作品摆脱了传统钢琴创作的多种范式,通过曲式、旋律、节奏等多方面的创新,展示出了一幅光色与水色水乳交融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堪称是德彪西和印象主义音乐的一张名片。

二、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分析 

《水中倒影》是《意象集》中的第一首,也是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与传统钢琴作品相比,该曲在曲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印象风格。

(一)曲式调式

在曲式方面,该曲采用了十分少见的五段回旋曲式。全曲共95小节,其中1—23小节是A段,是由主题动机构成的两个乐句。24—35小节是B段,该段是第一插部,材料由A段变化发展而来,可以看作是对A段的丰富。36—48小节是A1段,沿用了A段中的左手声部部分,右手声部则由之间的和弦变为了三连音,并从44小节处朝着过渡乐段发展。49—71小节是C段,之前的三连音变为了左右手交替的六十四分音符,在58小节处将乐曲推向了最高潮。72—81小节是A2段,也是高潮过后的平静阶段,通过八度的形式重复了A段中的动机材料。82—95小节是尾声,通过对三个主音的运用,让乐曲结束在了空灵而幽深的氛围中。当时的音乐评论家曾用棉絮、无脊椎、溶解等词汇对该曲的曲式特点进行了总结,可谓是再精准不过。

在调式方面,该曲的调式变换是十分频繁的,意在使用转调和离调刻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乐曲一开始为D大调,随后转为降A大调,此后又分别从降D大调转为B大调,从降E大调转为降A大调,最后回到主调D大调上。从表面上似乎是随意的,其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获得了飘忽不定,朦胧梦境的音响效果。

(二)旋律发展

精致而形象是该曲旋律最鲜明的两个特点,精致是指旋律在织体、音型方面都是十分规范且得当而简约。形象是指该曲通过旋律对水的形象进行了精准的刻画。比如在A段中,德彪西为主题旋律中的每一个音都标注了充分保持的记号,意在表现出一面一望无际,水波不断晕开的情景。到了25小节处,旋律变为了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则又是对水流动、跳跃姿态的描绘,展示出了水的动态美感。49小节处,三十二分音符变为了六十四分音符,意味着水面上已经掀起了巨大的涟漪,音乐也朝着高潮发展。尾声部分中,德彪西又采用了琶音让水的色彩和律动逐步褪去,一切重新归于平静。

(三)和声运用

德彪西是一位公认的和声大师,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先是有意削弱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色彩,然后通过多种手法对和声的色彩性予以了强化。如平行和弦,这是古典主义音乐反对的和声进行形式,但是却在德彪西的笔下被打破。作品中先后出现了平行进行的九和弦和减七和弦,并让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音乐呈现出了模糊、朦胧的色彩。又如全音阶,在作品的47小节处,德彪西使用了全音阶的手法,这就使和声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德彪西对东方加美兰音乐和爪哇音乐是十分推崇的,还使用了五声音阶的手法,这就为作品增添了几分东方色彩,让中西两种音乐风格有机交融。可见,德彪西在和声方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者,其和声理念和手法,对后世多位音乐家都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四)节奏节拍

该曲的节奏和节拍可以用松紧有致,自由多变来形容,同样与印象派绘画的创作追求相类似。印象派绘画中,画面中的物象呈现都是疏密结合的,而且通常会带有留白,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这首乐曲中,节拍共变化过三次,以八四拍为主,并多次使用三连音来表现水面的波动感和音乐的律动感。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后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尾声部分的四分音符则让乐曲重新归于平静,获得了笔不周而意周的效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曲在理念、技法和风格上都是创新而独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钢琴曲《水中倒影》演奏分析 

(一)音色控制

音色作为印象风格音乐的直接呈现,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而且德彪西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音色,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相同,由此也对演奏者的分析和演奏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演奏者要对作曲家和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印象主义风格是德彪西的名片,这是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通常会给人以灵动、朦胧和缥缈之感,而水面和影子,则正是表现这种风格的最佳对象。通过这种分析,演奏者便可以基本把握住作品的风格,不至于出现原则性失误。其次,演奏者要对表情记号进行细致研究。在该曲中,先后出现了7种力度记号,特别是弱音记号出现了36次之多,可见该曲整体的氛围是平和、宁静的。在此基础上,则要对每一种记号的具体作用进行细致的揣摩,尽可能的表现出作曲家心目中的效果。

(二)触键技术

作为一首极具意境美感的作品,该曲在触键方面整体是较为柔和的,即便是在强奏时也不能过于用力,而是要发出温和而有力的声音。乐曲的开始部分,右手的连续三和弦表现的是水面荡开涟漪的情境,所以该处的触键一定要温和而细腻,可以找一种摸着演奏的感觉,尽可能保证乐句的连贯。20小节处虽然带有华彩的影子,但是仍然要以弱奏为主,触键不能太直接。在演奏25小节处的六十四分音符时,要放松手臂,打开掌关节,让力量通过手臂和手掌倾注于指尖,手指用一、二关节发力,指尖尽量贴键,要注意每一个音符都是均匀的,像是风吹水面层层浪一样自然。同样是六十四分音符,49小节处的触键则要更加深入一些,这是因为此处描写的是水面波纹越来越大的景象,所以要演奏出由弱到强的效果。从57小节往后,随着描写对象的变化,乐曲中出现了ff记号,所以触键也要稍微有力一些,但是同时要保证声音的松弛,决不能因为触键力度的增加而导致声音的僵硬。

(三)节奏力度

该曲采用了少见的八四拍,且节奏变化多样,所以在演奏时候要充分做到细致和准确,严格按照乐谱标记进行。比如16—19小节中,先后出现了多种时值的音符,同时伴有三连音和连音线,在演奏时一定要数清楚拍子,一个音一个音的予以确认。在力度方面,虽然全曲都是以弱奏为主,但是弱中也是变化万千的。如25—28小节中,高声部是ppp,中声部是pp,虽然都是弱奏,但是两者之间仍然是有差别的,忽视了这种差别,也就难以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55—59小节出现了渐强和ff,演奏时既要和弱奏部分形成对比,同时又要注意整体的和谐,稍微含蓄一些,特别要避免敲击性的强奏,破坏乐曲整体意境美感。

(四)踏板运用

通过音乐分析可以看出,该曲有着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而踏板在这种风格表现上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踏板的合理运用,才能真正展示出水天一色的意境美感。具体来说,首先是延音踏板的运用,乐曲开始部分是柱式平行移动的和弦,为了表现区分两个声部,要轻踩延音踏板,然后根据左手的降A、F和降E音来换踏板,以保证和弦的连贯。其次是持续音踏板和延音踏板的结合运用。乐曲25—34小节有三个声部,针对这种情况,要同时踩下两个踏板,保证低音声部主音A的持续发音,随后则逐渐松开持续音踏板,通过延音踏板来继续营造氛围。再次是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的结合运用。乐曲的17—19小节描写的是水面荡开层层涟漪的美景,对此德彪西特意采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快速跑动方式,对此应将弱音和延音踏板一起踩下,避免三十二分音符过于聒燥。从63小节往后音量逐渐减弱,当出现极弱音时,要及时踩下弱音踏板并及时松开,获得具有层次感的音响效果。

综上所述,德彪西是浪漫主义后期代表性音乐家,其所追求的印象风格虽然被称为是“一个人的流派”,却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中倒影》作为其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品,在理念、技法、风格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对其印象风格的形成和树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今天的钢琴欣赏、演奏和教学中,应对这首曲目有充分的重视,并重点体验和表现作品的印象风格,才能真正感受和展示作品的价值,并使这首佳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吕维:《聆听钢琴画家德彪西的〈水中倒影〉》, 《电影评介》 ,2019年第13期。

[2] 王诗瑶:《从〈水中倒影〉看德彪西音乐色彩的表现》 ,《音乐时空》,2015年第1期。

程楚乔 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